张玲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助力企业招工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去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变化的外部环境对我省就业运行产生了严重冲击和深刻影响,给稳就业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和挑战,部分行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面临“招工难”问题。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不断凸显的企业用工短缺现象,人社等相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作为第一位工作和最大政治责任,深入落实“苏政50条”“惠企22条”等一揽子政策,及时出台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实施意见等硬核举措,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好于预期。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强化政策落实,帮助企业减轻负担、稳定岗位。针对企业稳岗难,多部门联手打出“免减缓降返补”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降本减负、纾困解难、稳定岗位。顶格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缴费,允许缓缴社保费和公积金,全年减税降费2520亿元。扩大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受益面,针对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物流和文化旅游四大行业,精准实施应急稳岗返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吸纳就业,对招用重点群体就业的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吸纳就业补贴等,2020年发放稳岗返还资金和就业创业补贴近150亿元。二是强化用工保障,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恢复生产。紧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着力加强用工调度频次和保障力度,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强有力的用工保障。依托重点企业用工信息监测平台,常态化开展重点企业用工服务调度工作,及时掌握企业用工数量和渠道,帮助解决企业用工方面存在的难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今年年初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引导外地员工留城过年、错峰返乡,活动期间发放各类补贴资金9.27亿元。坚持政府牵头引导、企业主体落实,建立运行“点对点、一站式”返岗复工工作机制,去年以来,组织包机31班、专列50趟、包车5896辆,运送16.42万人次农民工安全返岗。三是强化服务供给,提升企业用工水平、加快发展。着眼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持续提升求职招聘、职业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围绕市场需求加大人才招引和培育力度,推动实现人力资源高效合理配置。密集开展“云招聘”、“百日百万网络招聘”、“直播带岗”、“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金秋招聘月”、“女大学生启航计划”等求职招聘服务活动,更多组织专业化、小型化专场招聘会,促进了供需精准对接。统筹开展高层次人才引培和跨省劳务协作,放宽高层次人才来苏工作限制,吸纳88万名中西部贫困劳动力在苏就业。四是强化职业教育,解决结构用工矛盾、提升效能。深入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组织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创新实施以工代训政策,扩大就业见习补贴范围,2020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59万人次,累计使用资金42亿元。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为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提供法律保障。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成立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强化行业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改革发展中的指导作用,省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支持推进省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和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并持续开展高职院校类产业教授、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等遴选工作。深化现代学徒制试点,在实践中探索建立“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招生招工制度。
针对您反映的问题以及提出的5条宝贵建议,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加以研究,并结合工作实际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企业有效应对“招工难”问题,助力其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加快推进《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立法工作,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促进就业责任,明确重点工作和任务举措,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打牢工作基础。探索实施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就业影响评估,把增加就业岗位和人力资源配置作为投资审批、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在资源要素配置上加大对带动就业能力强、就业质量高项目的倾斜支持力度。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举,结合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引进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并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
二是持续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切实按规定落实企业吸纳就业、以工代训等各类补贴政策,调整优化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推动政策更多向重点领域、行业、企业倾斜,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实施就业政策快办帮办行动,依托大数据比对,精准识别政策对象、主动推送政策信息,推动实现“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重大转变。强化资金保障,通过表扬激励、绩效评价等手段,引导各级政府合理安排就业资金,加快资金兑现效率,提高使用效益,保障政策落实。
三是逐步优化用工服务保障。健全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机制,及时掌握辖区内企业用工变化,督促企业为招录员工进行就业参保和用工备案登记,在研究制定招聘计划、建立健全用工管理制度、改善提升职工工作环境、加强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咨询指导,帮助企业稳定用工。强化部门协同配合,继续组织开展好品牌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打造现场招聘、网络招聘、直播招聘“三位一体”供需对接平台,根据区域内产业发展方向、企业用工需求及群众求职意愿,线上线下统筹举办综合或专场求职招聘会,促进供需精准对接。
四是不断强化人力资源供给。推进实施与中西部省份签订的各级各类劳务用工合作协议,建立跨区域劳动力供求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深入重点劳务输出省份布点设立劳务基地,广泛收集当地富裕劳动力资源信息,对接我省企业用工岗位需求,常态化举办岗位对接活动,引导更多优质劳动力赴苏稳定就业;同时,切实做好外来劳动力在苏的就业服务和权益维护工作,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在尊重劳动者就业意愿并充分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组织有需求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企业间开展用工余缺调剂,促进人力资源高效配置。
五是着力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力度,统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以工代训、就业见习等,并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就业见习等补贴。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发展需求,深入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以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方式开展培训,加快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积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聚力建设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开展技工院校提升行动,推动新建或改建职业院校向产业园区集中,支持职业院校举办技师学院和技工学校,引导国有企业、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参与举办技工学校,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
六是建立健全产业工人激励机制。定期举办江苏技能状元大赛,选树江苏大工匠和江苏工匠,并按规定给予其省劳动模范待遇,并列入省“333工程”项目培养对象。大力宣传产业工人的先进事迹,推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扩大先进典型的影响力。
感谢您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1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