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索  引  号
550232674/2021-00245
分       类
人大建议结果
发布机构
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发布日期
2021-07-13
名       称
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257号提案的答复
文       号
苏人社复〔2021〕165号
关  键  词
 
内容摘要
 
时       效
 
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25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1-07-13 来源: 字体:[        ] 字体:[        ] 点击量:
点击查看原文件:

蒋利武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重视技能人才 弘扬工匠精神 助推企业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厅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部署要求,走创新之路抓职业培训,寻务实之策办技工教育,兴改革之举促人才评价,以有效之为强技能竞赛,促进了技能人才队伍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55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959人,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一、已做的主要工作

(一)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在省政府层面先后出台《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实施意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7-2020年)》《江苏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等系列文件,完善政府购买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成果制度,出台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实施办法,实施失业保险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补贴、重点群体免费接受职业培训等政策,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落实突出贡献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各项福利待遇制度,形成了相互衔接配套、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体系。

(二)提升人才供给量质。着眼于我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大技术工人和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力度。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247.16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发放职业培训补贴65.9亿元。积极创新企业职工培训方式,针对企业骨干技能人才培养,在先期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共培训新型学徒5.3万余人。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新增4所省重点技师学院,技工院校达到113所、在校生达到26万人,每年招生约10万人、毕业生近8万人(其中高级工比例提高到34%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8.5%以上。将高技能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范围,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紧缺职业(工种)培训,每年发布包括100个左右职业(工种)的高技能人才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开展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培训16.5万人次,高级岗位技能提升培训2674人次,共遴选343名企业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和技工院校教师赴海外开展研修活动。

(三)改革攻坚精准发力。注重发挥改革的制度性红利,着力激发人才队伍整体活力。创设“G42+”重点民营企业人才综合改革试验区,遴选12家民营企业赋予高技能人才政策集成支持。完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赋予企业更多的技能人才评价权,发布全省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评价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目录,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分别达到1529家、1450家,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7.9万本、位居全国第一。将高技能人才列入省“双创计划”,引进海外顶尖高技能人才48人。建立高技能人才评价绿色通道,94名高技能人才获得高级职称,262名世界技能大奖、江苏技能大奖等获得者直接授予高级职称。率先开展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试点,累计5709名高技能人才取得职称证书,位居全国前列。

(四)多措并举激励保障。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以省政府名义创设江苏技能大奖,评选产生21名江苏大工匠、207名江苏工匠。培育“省技术能手”7368人,“省企业首席技师”992人。广泛开展百万技能人才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活动,形成省市联动、行业互动、共同行动的大竞赛格局,每年开展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近500项,参赛练兵超过500万人次,我省选手在第44届、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斩获2金3银2铜,首夺阿尔伯特最高大奖,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空白,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勇夺12金10银5铜,金牌数、奖牌数和总成绩均位居全国第二。成功举办3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产生32名江苏技能状元。强化高技能人才载体建设,创建25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5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新建50个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10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将高技能领军人才纳入党委联系专家范围,定期开展高技能领军人才走访慰问和优秀技术工人休疗养活动。建成使用“江苏人才信息港”,加快实现技能人才评价共认、服务共享、信息共通、资源有序流动。

二、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坚定走人才强国之路,突出产业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开发,进一步改善高技能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加强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努力培养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江苏拥有比较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为全省高技能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十四五”时期,是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的重要时期,是开启社会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实现新使命的关键阶段,站在新的起点、面临新的历史机遇,迫切需要创新技能人才队伍培育方式,加快打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技能人才供给体系,锻造一支拥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能够满足全省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

与此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总量上,技能人才长期供不应求,高技能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在结构上,高技能人才发展与产业的匹配度存在差距,高端新兴产业技能人才、技能领军人才短缺。在投入上,技工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农业农村和中小微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不足。在培养上,规模总量大,但在培训的层次、质量、时间、补贴标准、成果转化等方面与新形势新要求还有差距。在环境上,“重使用轻培养”现象较为普遍,企业技能薪酬机制尚未完善,技术工人各项待遇有待提高。在体制机制上,现有政策对企业及社会资源投入技工教育的引导作用不足,技工院校和企业融合发展不够深入。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我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更制约了我省产业优化转型、新动能新优势的培育。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重要系列讲话和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贴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技能人才强省建设,培育壮大新型技能型劳动大军,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质量年活动。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拓宽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使用范围,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以优质高效为目标,合理延长培训时长,合理确定提高培训补贴标准,着力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急需紧缺和新职业(工种)培训,组织开展高级技师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积极发挥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培训中心的作用,推动更多技工教育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培训供给,推广订单式、套餐式培训和定岗定向培训,推动线上培训。

二是推进高水平技工教育发展。编制江苏省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端培养、一体化教学的技工教育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建设,建设高水平技工院校、开发品牌特色专业群、构建师资研修中心,推动技工教育内涵提升、创新发展,增强技工教育认可度,吸引更多青年人接受技工教育,加快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三是深化推进技能人才评价改革。支持企业大力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加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推进力度,建立健全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将贯通领域扩大为工程、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艺术、体育、技工院校教师等职称系列。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取得经济、会计、统计、审计、翻译、出版、通信、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等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

四是实施江苏工匠培育工程。顺应新时代技能人才成长的新变化、新特点,回应广大劳动者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渴求,在充分调研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我省技能大奖评选表彰办法,力争在数量上,由每两年评选表彰100名江苏工匠、10名江苏大工匠,调整为每两年评选表彰200名江苏工匠、20名江苏大工匠。在质量上,通过提高标准、规范程序、加强监管树立江苏工匠品牌。在范围上,从侧重于面向生产服务岗位一线工作的技能劳动者,扩大至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信息技术等岗位的技能劳动者。

五是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联系制度,组织走访慰问和优秀技术工人休疗养活动。积极选树江苏技能人才典型,广泛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展示技能人才风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感谢你们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1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