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一代代人社人在党的领导下接续奋斗,绽放青春风采,谱写人生华章,为人社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他们在人社工作的各个条线上拼搏奋进、砥砺前行,有的耕耘在统筹谋划的前沿阵地,有的奋战在人社数字化转型的攻坚一线,有的坚守在面对面服务群众的基层窗口,有的奔波在点对点排忧解难的千家万户……下面,让我们畅谈青春“心”话,一起听听他们关于工作、生活的收获和感悟!
当好博士后人才“店小二”
博士后人才是科研创新的弄潮儿,是拥抱星辰大海的追梦人。作为博士后人才的“店小二”,我们就是帮助他们乘风破浪、实现梦想。“店小二”的工作日常,可以用三个词概括。
第一个词,接天线。人才是国之大者,怎么接好人才这根天线呢?那得“耳听八方”。今年5月中旬,听说华南农业大学有个应届博士是“研发高人”,参与研发的多款农机都是全国首创,还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我省某院士很想招他做博士后,但好几个省的学术大牛也在抢,他还在犹豫。听说后,我们立即联系,并解释只要他通过卓越博士后计划院士举荐,我们第一时间办进站手续,这不,5月30日他顺利进站了,成为首批卓越博士后计划的一员。我想我们接天线、抢高地,抢的不仅是人才、抢的更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金钥匙”。
第二个词,接需求。前几年,设站单位时常抱怨,“相中的好苗子抢不过人家,想留的人留不下来”。需求接到了怎么办呢?跑起来!跑财政成了常态,经费报告、各地投入对比随时备着;跑基层成了常态,怎么设站、怎么招人、怎么留人,问题随时记下来;跑对接成了常态,发布会、招聘会,逢会必跑。这一路跑下来,年招收数增长20%了。我想我们一路奔跑,就是要跑出连接企业、高校需求的高速路、跑出人才集聚江苏的“加速度”。
第三个词,接地气。怎么让人才在江苏扎下根、接上地气呢?这两年,博士后高质量发展意见、腾飞专项行动、卓越博士后计划,政策一个接一个;这两年,学术沙龙、训练营、大赛,活动一场接一场。效果怎样呢?“我苏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好多博士后可羡慕我能在江苏参赛了”、“江苏的1对1导师训练营真是及时雨”……这些网上留言,既是肯定、更是勉励。我想我们送服务,就是要把真心、真情、真意送到人才心坎上。
上接天线、中接需求、下接地气,这就是江苏人社系统人才工作战线的普通日常,我只是其中普通一员,在点亮人才梦想的路上,有你、有我、也有他!
(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黄文娟 京西大厦学习组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