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宿迁市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情况报告
发布日期: 2023-06-02 来源:稳就业工作专班 字体:[        ] 字体:[        ] 点击量: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市教育局

(2023年5月22日)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是随着毕业季临近、毕业生求职进入窗口期,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期,省政府召开专题电视电话会议进行部署,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5月19日,省政府组织召开2023年全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副省长方伟、徐缨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省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我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普通高校负责同志在市政府大楼8楼会议室进行收听收看。

会议传达了全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省人社厅、省教育厅,常州市、南通市,河海大学以及高校毕业生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

徐缨副省长要求,要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就业形势,对照目标要求,大力实施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多措并举增加岗位供给,精准拓展市场化岗位,加快落实政策性岗位,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要用心用情做好指导服务,强化人文关怀,引导转变就业观念,有效防范就业风险,精准实施就业帮扶;要动态优化专业布局,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强化监测预警;要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密切协调配合,积极主动作为,紧盯毕业生思想动态和就业进程,做好毕业后跟踪指导延伸学生就业服务。

方伟副省长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聚焦重点难点,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位置;要坚持精准施策,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最大限度筹岗拓岗,优化就业服务,维护高校毕业生合法就业权益;要切实提高就业能力,发挥高职院校资源优势,深入开展职业培训;要全面兜牢就业底线,用心服务困难毕业生,建立重点帮扶台账,进行全方位管理;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同时,要持续深化就业创业工作数字化转型,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我市基本情况和做法成效

我市高等院校共有3所,其中公办本科院校仅有宿迁学院1所,高职院校2所(均为民办性质)。2023年全市高校毕业生累计9041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880人,专科毕业生5161人。截至目前,全市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明确3232人,毕业去向落实率达35.75%,其中宿迁学院毕业生落实率为44.33%,明显高于2所高职院校毕业生落实率。今年以来,我市围绕促进大学生等青年高质量就业创业要求,打好拓岗位、精服务、兑补贴、提技能等工作组合拳,全力助推大学生在宿就业创业、追梦圆梦,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坚持岗位带动,扩大就业容量。一是实施精准就业见习行动。紧扣全市20条重点产业链培育以及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发展需求,重点挖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金融等领域优质见习岗位,定期组织线上见习“双选会”,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往年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分批次、分层次组织供需见面会,今年已开发见习岗位13649个,组织见习2755人,见习人数位居全省前列。二是开展留宿就业“春风行动”。充分利用春节期间人员返乡团聚有利契机,搜集全市主要国有企业、金融机构、事业单位,以及我市上市公司、产业链重点企业面向大学生群体提供的优质岗位5000多个,通过线上直播招聘和线下恳谈交流方式,达成就业意向3527人。三是举办“留雁”专项招聘行动,组织洋河酒厂、金牌厨柜、桐昆恒阳化纤、浙江天能等重点用人单位共94家,面向宿迁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学院毕业生提供优质岗位近2500个,共收到简历数93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46人。开展“三支一扶”服务期满人员专项招聘等工作,选拔57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充实我市基层力量。

(二)坚持服务促动,促进人岗匹配。一是落实“131”就业服务行动。人社、教育部门通过数据共享,精准锁定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基本信息,实施“一人一档一策”精准帮扶,重点面向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等困难高校毕业生,建立帮扶工作台账,提供一次职业指导、三次岗位推介、一次职业培训“131”服务,今年以来开展帮扶1280人次。二是实施线下引才“深耕”行动。深耕沈阳、西安、武汉、成都等20个重点城市,精准对接契合度高的高校,举办青岛“双招双引”系列活动,赴青岛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高校举办“校园宿迁日”四场次。三是开展“四送”进校园活动。扎实开展“百校联动”系列招聘活动、“职引未来”2023年全国大中城市巡回招聘“宿迁站”暨“创响江苏”春季攻坚百校联动宿迁学院智能制造专场,近1000名毕业生在现场与用人单位交流、洽谈,现场达成就业意向近百个。与格力大松等200余家知名企业开通“校企直通车”,错时、分类对接中小企业进校招聘。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培训,为我市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最大程度便利。

(三)坚持资金拉动,提升就业质量。一是发放求职创业补贴。依托江苏人社一体化平台,求职创业补贴全程线上申请、线上审核、线上发放,实现“零跑腿、不见面、随时办”,有效缓解残疾、低保以及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等困难毕业生求职压力,提高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效率,今年以来全市已为符合条件的544名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81.6万元。二是发放人才生活购房等补贴。面向新引进到我市全职就业或自主创业地高校毕业生,在宿买房后,给予5-30万元人才购房券补贴,截至目前,已累计申报审核通过人才“购房券”905人,涉及补助金额9570万元。对新引进高校毕业生,根据学历层次,按年发放3-50万元生活补贴,已累计发放生活补贴1235人、4701万元。同时对近两年来就业创业的各类人才,在宿没有住房且未享受够其他人才政策的,安排入住人才公寓,给予安居保障。三是发放返乡创业就业补贴。认真落实“返乡十条”、“稳岗留工十二条”等政策,对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春节期间留岗过年以及春节后包车返岗等均给予补贴,鼓励大学生在我市企业就业、留岗、返岗,今年以来已发放返乡各类补贴4236人、267.31万元。

(四)坚持技能推动,增强就业能力。一是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比武练兵。积极组织大学生等青年参加江苏省百万技能人才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活动、江苏技能状元大赛、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等,促进高校毕业生中的高技能人才在竞赛中脱颖而出。今年以来,全市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20余场,近1000名大学生等青年通过竞赛晋升职业资格。二是选树职业技能人才典型。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开展“西楚工匠”培育行动。推进企业自主评价和社会化等级认定机构备案,实施技能培训“菜单化”管理模式,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启动实施“千名拔尖人才培育工程”,选拔培育高技能领军青年人才195人。三是大力开展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将青年技能培训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总体安排,重点面向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大规模开展劳动预备培训、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等,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今年以来,全市开展高校毕业生培训2520余人次,兑付补贴248.7万元。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促进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本次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聚焦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青年等群体,全力以赴抓落实、抓推进、抓突破,确保顺利完成年末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到92%的目标任务,努力为“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一)聚力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抓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期,从5月至8月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通过精准拓展岗位,持续开展“万企进校园”活动,用好“互联网+就业”资源,为未落实就业去向的毕业生提供相匹配的岗位信息。优化指导服务,在高校内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培育学生积极正向的就业价值观,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主动求职,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后落实就业去向,全力促进2023届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二)聚力开展2023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人社、教育等部门积极配合,做好2023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全面开展实名登记管理服务,确保学生离校前后服务不断线。推进“创响江苏”创业就业服务高校行、“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线上线下立体式招聘服务。做好“三支一扶”计划、事业单位招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助理岗位开发等,拓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快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创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兑现,加强就业政策法规宣传和人力资源市场专项执法检查,维护大学生就业权益。

(三)聚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候鸟回迁”返乡创业就业行动。重点面向大学生群体选树示范典型,激发创业潜能,开展省、市级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申报评审,对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给予3万元至10万元资金扶持。深入挖掘一批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等返乡创业先进个人和典型事迹,每人给予2万元奖励。创业大赛获奖者根据获奖等次给予1000元至1万元奖励,激发返乡创业热情和潜能。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建立返乡创业“红谊会”,搭建政策宣讲、活动交流等平台,鼓励在外求学宿迁籍大学生返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