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关于“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相关决策部署,结合省、市实事项目“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要求,姑苏区自2022年起开展“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紧扣企业、人才、群众“急难愁盼”,创新打造“1+8+169+N”服务阵地,坚持“站点靠着困难群众建,服务跟着实际需求走”,实现“阵地建在家门口,队伍沉入网格里,服务送到心坎上”。
目前,姑苏区融合区政务服务办事大厅、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社区便民服务站等资源,广泛布局,构建覆盖全区8个街道、169个社区的178个基础点位,推动基层人社服务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主动联合产业园、商圈、高校、银行网点等各类便民惠企载体,共建共享,目前已打造桂花社区、观前商圈、石路商圈、苏州大学、美地PARK产业园、苏州姑苏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中国银行苏州姑苏支行、中国工商银行苏州道前支行等8个特色点位,进一步丰富服务站内涵,集成式开展人社服务,不断织密人社便民大网络。
融联一体
阵地建在家门口
注重内融外联、系统集成、一网通办,紧贴“15分钟便民生活圈”体系建设,在构建178个基础点位的基础上,打造一批亮点突出、群众满意的特色点位,实现居民家门口的全覆盖,提升人社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全方位开展数字人社建设,梳理和完善人社政策综合“服务包”,推进“政策一键查询、点位一图统览、服务一网了解”,实现人社公共服务“就近办、多点办、线上办、掌上办、周末办、延时办”。
“我因为眼睛不好,一直没找到工作。多亏社区多次帮忙介绍,让我在家附近的小区找了份保安的工作,谢谢他们。”金阊街道石路社区的居民任师傅患有四级视力残疾,且学历不高,面试工作屡次碰壁。石路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服务专员在走访中了解到了他的情况,于是有针对性地帮助他申请相应补贴,前后推荐了10余家的岗位,最终为他找到了新瑞物业公司的保安岗位。金阊街道充分发挥“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人社专员工作制度,重点调查掌握辖区内的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帮扶对象,了解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就业需求,为需要帮助的困难人群实现就业。
同联动
队伍沉入网格里
注重“上下联动、多方发力”,链接组织部、法院、发改、经科、民卫、司法、行政审批、工会、工商联等多部门资源,统筹下沉公共服务、行业协会、第三方服务和社会力量四支服务队伍,发挥网格治理队伍的“根系”优势,延伸人社服务“末梢”,将劳动监察协理员队伍融入网格治理,服务小微企业。搭建“社银联动”平台,打造人社“小蜜蜂”帮代办队伍,下沉10类18项人社业务事项,实现企业开户参保15分钟“一站通”。
金阊街道石路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结合“苏骑先锋驿站”,针对外卖小哥这一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定期开展技能指导和劳动法等的学习与培训,切实提升其劳动就业意识,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我送外卖路过这里,看到‘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宣传海报,正好有一些缴纳社保的问题一直不太清楚,就想着进来咨询一下。”外卖骑手王小哥说。石路人社服务专员热情地解答了他的社保问题,还向他介绍了专门为外卖配送员准备的饮水机、微波炉、充电器、雨衣雨伞、急救药箱、卫生间等免费便利设施,让王小哥很是惊喜。
品牌支撑
服务送到心坎上
锚定“群众没有不满意”工作目标,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形成“政策服务+促进就业+用工支持+人才技能+社会保障+调解维权”六大类23个便民惠企“服务项目库”,建立“收集、分类、回访、反馈”全闭环管理的人社“服务需求库”,形成街道、社区、产业园(商圈)、高校、银行五张“量身定制”服务清单,以“走心”服务让企业、群众“暖心”,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之前我们商场人手不足,严重影响了销售情况,还好有社区帮忙招聘,顺利解决了人员问题。”今年春节过后,用工市场回暖,金阊街道石路商圈的五星电器出现了用工短缺的情况。石路人社服务专员在走访中了解到他们的情况,第一时间与企业人事负责人对接,详细了解用工需求,并通过“乐业姑苏”小程序及时发布招聘信息。最终,五星电器顺利招聘到了18名导购人员。
下一步,姑苏区人社局将坚持敢为善为,持续创新突破,结合苏州市“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实事项目要求,计划打造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十全街、姑苏云谷、金创大学生创业园、苏州银行城区支行等14个特色点位。同时推动有形站点向无形站点延伸,开展线下招聘集市活动,将服务站作为招聘企业的摊位及洽谈区域,让求职者现场直接与企业面对面交流沟通,了解企业、岗位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