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21年专题  >  全省技工院校招生专栏  >  院校风采
数字引领 技创未来 | 江苏首届青年技能周各市技工院校展——南通篇
发布日期: 2023-08-08 来源:职业能力建设处(技工院校管理处) 字体:[        ] 字体:[        ] 点击量:

 


一、“数”叙张謇

“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

“培养和使用各类专业人才是强国之本。”——张謇

“数”叙张謇培养专业人才、兴办工农业之贡献

秉持“父教育母实业”的兴国兴业教育思想,于1904年公布实施《壬戍学制》并在我国学制中首次得到政府承认,以1905年开设艺徒预教学堂为起点,在南通创办了20多个职业教育机构,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开创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暨技工教育的先河。

张謇坚持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初衷,以创办大生纱厂为大事业之起点,一生创办30多家企业,兴办34个辅助企业,创办370多所学校,创立20个盐垦公司,垦荒413万余亩,大生集团资本总额达3300多万元。

“数”叙我市传承发展技工教育之历程

南通技工教育事业秉承张謇职教思想,跨越先贤一百多年前躬耕实践的“数字”年轮,贯彻“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知行并进、学做合一”的根本途径,“厂中校、校中厂”的培养模式,“首重道德、次则学术”的培养范式,“实习、实训、实践”的教育方针,一路走来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南通市技工教育事业

从1958年,创办1个五金艺徒训练班,培训202名工作人员的初创规模;

到1987年,拥有5所技工学校,培育1564名学生、158名教师的成长规模;

再到2023年,拥有11所技工院校,培育30000余名学生、1400余名教师的发展规模;

已从当年的星火之光,发展成至今的燎原之势,正值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时,培养技能人才大有可为必有作为。

二、“数”说 新发展

沿着百年前张謇先贤,躬耕实践、引领潮流的“数字”印记,一路砥砺前行、铿锵而来,继续传承“中国近代第一城”20多个第一的美誉,书写“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的无尚荣光,开启追赶苏南、融入上海,培养数字时代“智改数转”新型技能人才,推进南通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远征,刷新了数字赋能产业发展的新纪录、新成绩。

“数字化”赋能产业升级  服务“长三角”发展

聚焦5好定位:

抢抓好——三大国家战略叠加的绝好机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发挥好——南通得天独厚的区位地理优势(大桥、大站、大机场近在咫尺,交通网络发达)。

培育好——与南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效衔接的专业群(南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

提升好——技能人才队伍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匹配度。

助推好——“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建设。

赋能5大重点产业集群升级,2022年五大重点产业集群产值突破7500亿元,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以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家,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2420个。

1.船舶海工产业——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培育建设3大船舶海工装备特色产业园。

2.高端装备产业——智能制造步伐加快。2022年全市高端装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973家,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1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

3.新材料产业——平台能级不断提升。南通市新材料产业重点企业463家,2022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1227亿元,拥有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新材料等多个国家火炬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510余家,实现应税销售2052亿元,电子信息领域实施超亿元项目34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17家。

5.新能源产业——优势明显风头正劲。我市新能源行业主要包括光伏、风电、储能、氢能等新能源装备,拥有风电企业100余家,装备制造规模上企业56家,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1.8GW,氢能产业领域企业覆盖13个产业链细分领域集聚20余家重点企业。

“数”说高技能人才培养 服务高质量发展

全市依托11家技工院校,200多家深度合作企业,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

近十年全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大数据”:服务南通产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达52.53万人;全市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1056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累计49020人;全省“双创人才”高技能人才累计33人。

全市技工院校培养培训现状“大数据”:现有技工院校11家常设专业60多个;在校生30000余人(含弹性学制学生);年均毕业生人数7000人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全年开展企业(社会)培训60000人次以上。

打造6强品质,赋能全市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

1.项目建设强。现建成或在建国家、省市级各类项目310多个;其中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家;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家;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1家;江苏省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10家;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9家;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50家。

2.专业实力强。现开设专业90多个,其中省级技工院校特色专业4个,省级技工院校示范专业13个,省级技工院校重点专业31个,省级技工院校精品课程42门。

3.师资队伍强。现有全市在校教师1400余人,其中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3人,全国技术能手8人,江苏大工匠和江苏工匠33人,省级企业首席技师108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20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34人,省级技术能手35人,省级突出贡献技师、高级技师10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98人,市级技术能手(大赛)382人。

4.培养模式强。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双导师制。现有规模以上校企合作单位200余家,企业订单班100多个,在办企业新型学徒制班80多个,中外合作班20多个,各类企业实训基地280多个。

5.教学质量强。技能大赛屡获佳绩,获国家级奖项300余项,省市级奖项2600余项,省级技能状元2人。

6.就业出路强。1956年以来市各技工院校培养了50余万名实用型技能人才。

三、“数”创向未来

发展“数字经济”是南通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推进“创新驱动”是南通产业迈向高端发展水平的强劲动力。围绕南通产业布局,抢占“数字经济”和“创新驱动”的发展快车道,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传承张謇“教育与实业迭相为用”的教育思想,倾力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奋力书写新时代技工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围绕全市产业发展布局,立足5大重点产业集群,依托11家技工院校,提升技工院校办学层次和培养层次,与200多家知名企业,开展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产业学院10多个、企业工作站30多个,开设企业订单班、冠名班等特色班200多个,每年为社会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12000多人,确保毕业生留通就业率达85%以上,提升技工院校服务社会精准培训能力,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培训、弹性学制培训100000多人次,盘活全市技工教育(集团)联盟软硬件资源,发挥培养产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主阵地作用,培育新时代“南通工匠”。加快建设“一枢纽五城市”,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提供技能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