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劳动关系治理模式,提升劳动关系服务水平。根据人社部关于进一步健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意见,我省积极构建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体系,畅通和谐劳动关系“最后一公里”,培育出一批优秀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平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建强阵地夯基础。各地高度重视阵地“硬件”建设,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常州市印发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构建“大劳动关系”新发展格局,推进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苏州市相城区印发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对服务平台建设从建设规范、服务内容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布局“1+11+N”服务平台架构。各地选定一批硬件基础较好的人社基层服务平台进行融合共建,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调度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江苏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服务平台投入150万元进行建设改造,建筑面积达1200平米,并将每年的运行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进行保障。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服务平台投入160余万元提档升级,增设海报机、叫号机、窗口设施设备等。无锡胡埭镇服务平台超1000平方米,按照有平台、有队伍、有制度、有保障、有标准、有成效的“六有”标准建设。多地服务大厅围绕劳动关系职能,设置政策咨询、调解仲裁、心理疏导等多功能窗口,设有劳动争议调解室、智慧仲裁庭、职业指导室、“省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工作室”特色调解机构等,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服务。
二、协调联动强服务。打造人社部门牵头,多部门信息共享、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提供全方位的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在人社系统内,整合就业创业、劳动关系、劳动仲裁、劳动监察、技能培训等业务,完善职工劳动过程全链条服务。在职能部门之间,加强协调联动,整合司法、工会、法律援助中心、住建等部门资源,引进工会服务、法律援助、司法确认等服务,提升劳动关系矛盾纠纷处置效能。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制定服务平台工作职责,重点围绕劳动关系业务明确具体工作职能;建立定期会商、监督检查等工作制度,制度化推进平台运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各地梳理所有劳动关系服务事项,推出服务清单、服务流程、服务规范等工作标准,实现劳动关系服务标准化。苏州昆山花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依托人社一体化平台、智慧人社APP等,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劳动关系工作结合,给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三、培育队伍提能力。各地配备专兼职劳动关系协调员,充分发挥全省近千名省级优秀劳动关系协调员示范引领作用,统筹劳动人事仲裁员和调解员、劳动保障监察员和协理员等充实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引导行业调解、人民调解机构、律师事务所等机构从事相关业务的人员成为劳动关系协调员,持续推动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发展壮大,扎实推进和谐培育、用工指导、权益维护等劳动关系工作深入开展。定期开展业务培训,聚焦政策解读、业务流程、典型案例分析等实施精准培训,提升劳动关系从业人员综合能力。定期开展“企业大讲堂”、“仲裁庭观摩”系列活动,增强法律意识。建立常态化练兵比武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比武活动,以比促练、以练促用,推动实现新进人员必学、新出政策必学、窗口人员必学,全省涌现出一批“业务能手”“岗位练兵明星”,形成了学政策、钻业务、强技能、优服务的良好氛围。
四、项目推进树品牌。坚持“以企业为本 以劳动者为本”,以两者需求为出发点,以促进和谐劳动关系为落脚点,通过选取优秀服务项目,提供特色服务、个性化服务,以用心出色的服务擦亮江苏劳动关系服务品牌。无锡市胡埭镇积极探求“不见面沟通”调解新路径,依托智能化办公系统,通过劳动调解服务热线、"太湖明珠"调解平台等网上平台,接收调解申请,开展调解服务。南京市江北新区打造“和谐江北”品牌,重点关注快递、外卖、物流等新业态群体,布设1+2+9“家门口”劳动关系服务网,让居民和新业态从业人员就近就便享受服务。苏州市江苏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突出党建引领,将党建阵地发展为劳动关系服务阵地,推动“党建+公共服务”、“党建+纠纷调处”有效融合,实行“企业点单、部门报到、党员接单”,阵地嫁接巧妙,服务人员充足,党建业务双赢。常州市南大街街道以“136”工作法促劳动调解高效化,即“1早3进6大员”,“1早”代表劳动争议解决早,做到“早预防、早调解、早化解”,“3进”代表“进社区、进街区、进企业”,“6大员”代表多方联动调解机制,六方包括市级、区级劳动监察队伍,街道人社条线、社区人社队伍、街道政法条线、街道工会条线和法律援助组织,建设形成了“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劳动争议化解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