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人社要闻
青春在基层奋斗中绽放绚烂之花!江苏举办“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巡回宣讲会
发布日期: 2024-06-11 来源:交汇点新闻 字体:[        ] 字体:[        ] 点击量:
点击查看原文件:

她是“95后”“新农人”,带领400多位乡亲致富,还因免费农技服务成为远近闻名的“田保姆”;她是幼儿园老师,将一个偏僻的小岛幼儿园建成省级优质园;他是名校毕业生,扎根企业生产一线完成30多项技术攻关……他们是大学生,在基层奋斗中让青春绽放绚烂之花,成为当之无愧的“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

6月11日,2024年江苏省“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首场巡回宣讲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航空工业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工艺员陈玮,江苏果牧不忘农场总经理华梦丽,邳州市官湖镇副镇长裘宗,连云港市连云区连岛中心幼儿园老师刘艳,江苏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党政办主任唐玲讲述了各自在基层一线努力奋斗的感人故事,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毕业生的坚定信念、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大学生扎根生产一线可大有作为

怀揣对飞机的向往选择了航空工业,工作后却发现自己连飞机都看不到,只能接触到飞机零部件上的一块块盖板或一颗颗螺丝——12年前入职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工艺员岗位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陈玮有点失落。但他相信,只要坚持定会有所收获。   

生产车间没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有的是机器轰鸣。陈玮却发现了一座座“金山”——一群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刚工作没多久,陈玮接到一个难度很高的零件加工任务,他在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上调整各种参数,但怎么也无法完成加工,这时陈玮想到一位常年与孔打交道的镗床老师傅。经过诚恳细致讨教,终于获得加工这种孔的“独门秘笈”。陈玮至今牢记老师傅的话:“有些绝技书上不会有,只有长年累月苦干实干一件事的人才会发现并掌握。”

陈玮说,设备再先进,也需要工匠们来变现成产品,只有在基层生产一线,才能学到独门绝技。在一边学习一边攻关的过程中,他补全了公司生产所需的操作规范、夹具典型结构图样等,高质量完成30多项技术攻关,并设法提高了工件加工检验精度,使新设备顺利投入使用,而这项工艺也从此彻底告别了手工生产,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公司技术骨干,陈玮的车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系列依靠手工操作的工艺被机器取代,航空零件智能制造单元成功建设……他说,只有把每一颗螺丝钉都做得更好,我国的战机性能才能更加安全更加强大,才能更好地保卫蓝天。

乡村振兴就业机会无限

打着耳钉、穿着时尚西服,很难将眼前的华梦丽与农民联系起来。事实上,出生在大城市的华梦丽已经扎根农村九个年头了。

“与农业结缘,最初因为父亲在镇江句容市天王镇经营一个小农场,土地的四季更迭、春华秋实让我着迷,大学选择了农业专业,毕业后就义无反顾地跃入了‘农门’,和同学一起创办了果牧不忘农场。”华梦丽快人快语。

创业初期华梦丽也遇到果蔬价格上不去、产品滞销、员工工资支付困难等烦恼。面对困难,她与团队积极走访市场,调研农户,及时转换创业方向,运用所学稳定生产,发展“饲—种—养—肥—育”的生态循环农业,把传统的种植农场打造成了集观光采摘、休闲垂钓、果牧领养、动物喂养等12个项目为一体的体验式“田园游乐场”,并保证果牧的全年供应,农场现年游玩人数已突破10万人。

农场发展走向正轨后,华梦丽也积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她与团队打造“教产收供销”全产业链,免费向周边村民开放农贸集市,帮助售卖农副产品。果牧不忘还成立助农服务队,为700多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与跟踪服务,将乡村振兴的种子播撒到了全国16省57地。

江苏为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铺好路”

6月12日起,2024江苏“三支一扶”招募计划开始正式报名。今年全省计划招募440名高校毕业生到省内11个设区市的乡镇(街道)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帮扶乡村振兴等服务工作。

参加“三支一扶”招募计划后扎根基层的裘宗、唐玲都表示,乡村振兴让中国农村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互联网和现代科技广泛运用到农村和农业,城乡差距正在日益缩小。农村有清新怡人的空气,绿意盎然的田野;有繁星满天,有萤火曼舞,希望学弟学妹们到农村多走走多看看,奋斗乡村机会无限。

“一直听说大学生找工作难,没想到基层就业机会很多。”听了学兄学姐的宣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丁语珩无限感慨。而南京中医药大学大二学生周健则表示,自己大学毕业后也想回老家工作。“现在城市大街小巷很多眼镜店,但我老家滨海乡镇眼镜店很少,我是学眼视光专业的,感觉老家就业机会很多。”

江苏省人社厅副厅长封春晴表示,高校毕业生有知识、懂技术、善创新,正处于理想扬帆、事业起步的关键阶段,基层用人单位既要给他们搭台子、压担子、铺路子,也要对他们多关心、多鼓励、多包容,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更好服务基层发展。与此同时,人社部门也将进一步加强要素保障,如加大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力度,多渠道开发基层岗位,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培训和实训体系等,通过优化服务,让他们“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