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 | 2020年11月14日(星期六)下午15:30 |
地 点: | 第五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总决赛新闻中心(昆山国际会展中心B馆旁) |
主 题: | 第五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技工院校媒体见面会 |
【主要内容】 | 由我省技工院校领导代表和新闻媒体见面,介绍学校发展历程、办学特色、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学徒制等情况。
|
【出席嘉宾】 | 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办公室刘玮主任、南京交通技师学院、常州技师学院、扬州技师学院、盐城技师学院、徐工技师学院领导代表5人。 |
【邀请媒体】 |
江苏卫视、省电台、新华日报、现代快报、中新社、中国江苏网、扬子晚报、新华网、中国组织人事报、劳动保障报、江苏工人报、江南时报、技能中国。 |
【主持人】 | 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办公室刘玮主任 |
【主发布人】 | 南京交通技师学院、常州技师学院、扬州技师学院、盐城技师学院、徐工技师学院领导代表。 |
[刘玮]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欢迎参加技工院校院校长媒体见面会。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技工教育的关心和关爱,技工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渠道、主阵地。近年来,在省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锐意改革、积极探索,在稳定发展的同时,不断规范技工院校办法秩序,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全国率先开展省重点技师学院建设、率先开展正高级职称评审、率先制定出台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意见。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在办技工院校113所,全省共有技工院校在校生25.8万人,技工院校数量、在校生数量、就业率、年社会培训人数均位居全国前列。[2020-11-14] | ||
[刘玮]今天,我们邀请了在我省技工教育中有特色、有亮点,办学理念先进的技工院校的院长们,为大家介绍他们的金点子、好办法。参加今天技工院校院校长媒体见面会的是: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副院长牟静、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院长张兵、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院长都国雄、南京交通技师学院院长陈世林、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院长冯跃虹。[2020-11-14] | ||
[刘玮]首先,请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副院长牟静发言。[2020-11-14] | ||
[牟静]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创办于196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常州市政府举办的第一所技工学校;1994年成为国家首批重点技工学校,更名为常州高级技工学校;2000年挂牌成立常州技师学院,是我国新时期第一所技师学院;2007年被江苏省政府确定为省重点技师学院,更名为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2008年加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省教育厅同意增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技师分院”校牌,实施全日制大专高职教育。2012年轻人社部批准成为全国首家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2013年建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学校占地面积526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设有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智能制造学院、智能装备学院、信息服务学院、医药康养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等5个二级学院和师资学院、中德学院、基础部、互联网信息化中心、公共实训中心。现有11个专业群48个专业,其中省级示范专业8个,省级重点专业17个,市级示范专业17个。高技及以上专业在校生占比100%。现有专任教师 49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99人,省级以上技术能手24人,“一体化”教师占比70%以上。 一、举措与成绩 1.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生活动、融入校园文化。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融入公共课程、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就业指导和考核鉴定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成为学校实施技工教育的鲜明特征。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做“四有”好老师,打造一支包括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名省级名师、38名省级学科带头人为引领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工匠之师”。三是制订德育工作规划,构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工作体系,实施“一十百千”学工队伍提升工程,开展“一班一品”行动计划,丰富德育工作内涵,提升德育工作成效。 2.坚持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双轮驱动”培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一是保持适度的全日制教育规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优秀的高级工和合格技师,每年为地方输送2000余名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99%以上。二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技能终身教育培训制度,大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近2年培训5.7万人次,为促进就业、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强化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功能,大力面向农民工、企业职工和转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有志青年成长为能工巧匠,在创造社会财富中实现人生价值,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人力人才资源保障。三是通过社会培训,把企业要求、生产标准转化为教学要求和专业课程标准,提升教师水平,反哺教学。 3.坚持竞赛驱动,促进学生技能水平提升。2014年起,学院每年11月份举办一次“技能节”活动,坚持技能节活动和技能大赛两手抓。通过活动,营造广大师生钻研技能、刻苦训练、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实现“以赛促学、以赛育人”,同时为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储备了人才。2014年以来,在每两年一届的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中,学院共有6位学子获得6项技能状元,2位优秀毕业生获得职工状元。在各级各类国家级大赛中,屡次争金夺银。2017年10月,学生宋彪摘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金牌,并获得本届大赛唯一的阿尔伯特大奖。2018年,在第一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3名教师获一等奖,2名教师获二等奖,位列江苏第一。2019年,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工业机械装调选手张维钰荣获铜牌,云计算选手姚晋荣获第九名。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培养了一批以宋彪为代表的省内外知名的高技能人才。 4.坚持对标德国职业教育标准,探索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中德合作办学新模式和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新途径。2014年,率先在全国技工院校开设全日制中德国际班,通过国内和德国的专门教学培训,把学员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外企业实践经历、掌握世界最新技术技能、训练有素、专业严谨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至2020年,中德合作专业达到4个专业8个班级的在校生规模。已学成归来4个班级48人,探索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中德合作办学新模式和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新途径,提升了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二、影响与作用 一是始终牢记为地方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一初心,把学制教育和社会培训作为核心任务,始终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累计为社会输送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近12万人,其中高级工、技师3万余名,承担各类培训20余万人次,较好地服务了地方产业发展,成为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二是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积极承担国家职业训练院建设、一体化教学改革、世界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等部省试点工作,成为国家技工教育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获《人民日报》报导。牵头成立常州市技工教育集团,依托学校建设产教融合型的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三是依托全国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每年为全国职业院校培训师资1000余人,提高了职业教育师资水平。四是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以来,我院始终把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上级决策部署,秉持“两手抓、两手硬、双胜利”的总体工作理念,一手抓疫情防控,全力以赴抗击疫情风险、保障校园稳定;一手抓立德树人,全力以赴办好技工教育、促进职业培训,经过全院上下艰苦努力,奋力夺取了疫情防控和学校发展的双胜利。五是对接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对口支援帮扶金寨技师学院、伊犁技师培训学院等技工院校,实施湖南怀化“山果行动计划”教育帮扶项目。学院为常州推进“五大明星城”建设乃至全省、全国职业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奖项与荣誉 2014年,获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摇篮奖,第二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集体二等功。2016年,获第三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高技能人才摇篮奖。2017年,学院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通报表扬。2018年,省政府对学院记集体一等功。2019年荣获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被人社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20-11-14] |
||
[刘玮]谢谢牟院长,下面请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张院长发言。[2020-11-14] | ||
[张院长]各位领导、新闻媒体界的各位朋友: 首先十分感谢省内外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盐城技师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根据大赛组委会的统一安排,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盐城技师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成果。 盐城技师学院最早创办于1978年,由2所技工学校、3所中专校经过两次整合组建而成。在国家和省市人社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盐城技师学院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围绕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技工教育,大胆探索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江苏技工教育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的主要办学成就可以概括成五句话:改革起步早、办学规模大、大赛成绩优、师资队伍强、就业质量高。 一是改革起步早。众所周知,技工教育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需要通过改革创造活力,借助创新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寻求机遇。盐城技师学院2000年前为打破招生困局,在全国率先探索注册入学;为避免同行同质无序竞争,2004年起在全国率先探索大规模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高级工、技师人才;为提高专业实操教学水平,2003年起率先探索直接面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招收实训教学师资;为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率先在全国牵头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2010年起率先在校内评聘一体化教师。一次次先行先试的改革创新,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赢得了先机。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 二是办学规模大。大家知道,技工教育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将他们培养成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对国家的特殊贡献。在我省高职招生门槛较高的年代,盐城技师学院招收的高中生源最高峰年份超过5000人,当年跃居全国技工教育规模第一校,全日制在校生突破2.2万人,并连续保持了5年左右,生源涵盖25个省份。目前仍保持1.8万人在校生规模,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近10万名高技能人才。学校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成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三是大赛成绩优。 一技之长,能动天下。技能竞赛是学校展示办学实力的重要平台,是学生增长才干人生出彩的重要舞台。盐城技师学院凭借办学实力,在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中率先并持续叫响了“江苏品牌”。在仅有的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中夺得了9个第一名,名列全国第一。同时在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等一类赛事中屡获第一名。2004年以来,共获得全国一类技能大赛20个第一名、17个一等奖。2011年率先走出国门,是我国第一批代表国家参加世赛的4所学校之一,从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开始,连续参加5届世赛。在全国最早获得世赛的优胜奖,基地和学校选手获得了世赛1块金牌,3块银牌和3个优胜奖,为中国参加世赛做出了贡献。学校先后被省政府授予高技能人才摇篮奖,被人社部授予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3次被省人社厅荣记集体二等功。 四是师资队伍强。多年来,学校造就了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精、综合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中,正高职称30人,副高职称206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国家级技能大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各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5人。有省级教学名师10人、省级学科带头人63人,培养了全国技术能手23人、全省技术能手55人。这支能征善战、能改善教的一流师资是学校创造一流业绩、打造技工教育品牌的坚强后盾。 五是就业质量高。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99%以上。近十多年来,毕业生有近100人直接被全国各类职业院校作为特殊人才录用为专业教师,数以千计的毕业生被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南京十四所、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央企高薪聘用,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三分之一班组长以上骨干为我校毕业生。毕业生中有1名十九大代表,2名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名全国劳动模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国家“十四五”和2035年发展蓝图,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好学校未来的发展。“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以立德树人和培育现代工匠精神为根本,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创新办学模式、推进集团化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推进一体化教学,打造一流专业、促进内涵提升,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层次,扩大办学影响,全面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重点将突出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坚持控量提质,加快内涵提升。处理好规模和质量的关系,坚持走控量提质、内涵发展之路,做到质量为先,规模适度。每年招收新生3500人左右,将在校生规模控制在15000人之内。 二是瞄准国内一流,建设美丽校园。全面改造两大校区教育教学生活环境,提升校园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海洋路校区规划新建15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9.4万平方米,2022年6月建成使用,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三是加大设备投入,打造硬核实力。在盐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大力关心支持下,“十四五”期间,学校教学设备设施投入将达到2亿元,全面提升办学实力。 四是升级智能系统,建设智慧校园。加大智慧化校园建设工作,计划投入0.3亿元对主校区海洋路校区智能化系统进行全面改善升级,建设智慧盐技、云中盐技,加大在线教育和培训资源开发工作。 五是加大外引内培,建设一流师资。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柔性引进一批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加大在职教师学历提升和一体化培养力度,实施名师工程,进一步打造一流师资团队。 六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一流专业。重点围绕盐城四大支柱产业重点布局9大专业群,在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重点企业引进和转型升级中提高专业与经济匹配度,大力提高学校对地方的贡献度。 七是紧盯世赛金牌,优化集训体系。将瞄准46届上海世赛金牌目标,系统组织科学集训,力争取得突破,为国家和江苏争光。同时建立选手培养梯队,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在第47届、48届世赛中再作贡献。 八是深度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所有专业都要实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和标准模式,实现产教融合,实现与地方企业的深度融合。 九是强化思政教育,提升人才素质。坚持立德树人,丰富思政教育形式和内容,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造就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十是加大培训鉴定,打造服务品牌。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职业培训三年行动方案,细化培训目标,服务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技能培训鉴定工作能力和贡献度。 最后,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对盐城技师学院改革发展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的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的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2020-11-14] |
||
[刘玮]谢谢张院长,下面请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都院长发言。[2020-11-14] | ||
[都院长]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始建于1959年,是省重点技师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359人,设有机电工程系、现代制造系、信息工程系、交通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管理工程系等6个专业系和江苏扬州中德技师培训学院,开展技师+本科、高技+专科等多层次的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先后被为国家重点职业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 近年来,学院在省人社厅的关心支持下,秉承“工学一体,德技双优”的校训,一手抓以学生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为核心的“立德树人”教育,一手抓以中德IHK合作项目本土化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学院的各项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一、办学空间呈现新格局。近年来,学院每年招生基本稳定在2000人左右的规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年开展各种培训人次15000余人,年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近2000人,年培训收入近千万元。面向寒门学子开班了“圆梦班”,与陕西榆林开展创业结对帮扶培训。更为重要的是,2019年9月,占地面积23公顷、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投资额23亿的新校区破土动工,明年将全部搬入新校园,办学空间和软硬件条件明显增强,为学院加快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人才强校取得新进展。近年来,学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先后选派100余人次赴德国、英国、美国等地进行海外研修。学院高级职称、高级技师占比达45%、高级职称教师数及其占比已迈入全省技工院校第一方阵。双师型教师占比92.9%,先后有3人评为全国优秀教师、7人评为全国(行业)技术能手、5人评为省技术能手、12人评为省级教学名师、43人评为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评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冠名江苏工匠工作室。 三、教学改革打开新局面。近年来,学院积极完善和推进中德IHK“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模式,先后成功申报了省级示范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11个、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重点专业22个。学院不断强化教科研的建设,先后承担省厅级及以上项目20余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各类论文200余篇,获得各类发明15项,获得省哲学社会优秀成果奖2项,省厅级以上教学成果获奖54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数十余项。 四、学生工作迈出新步伐。近年来,学院以“十创十禁”工作为抓手,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与创新创业工作、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新方法、新途径,全院学生操行优良率97.9%。近年来,学院建设了近100个学生社团,各类主题活动覆盖面达90%以上,年开展大型社团活动10余场,年开展社会志愿服务1000人次,26名同学获得了省级以上表彰、3个班级被评为省级文明班级、学生会获得省优秀学生会荣誉称号,学生两次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节目录制。 五、产教融合迈上新台阶。近年来,学院找准与企业、行业的切合点,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先后与120余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与50余家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建成了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共建的公益组织——“江苏车大夫扬城工作站”,建成了全省首个政、校、企三方共建的扬州市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了训练营。今年,学院先后与华为、腾讯、京东、沈飞、西门子、博世、上海电气、北汽新能源等知名企业签署了“产、学、研、创、用”融合合作项目,初步形成政府、企业、学院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协同发展的“共赢”局面。 六、技能竞赛斩获新成绩。近年来,学院积极探索并构建以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为平台的“课证赛地”教学模式改革,努力形成“课证对接、课赛融合、证赛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学院师生参加7个国家级赛项比赛,荣获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和2个三等奖,参加14个省级赛项,荣获8个一等奖、2个第一、11个二等奖;在全国交通教育系统院校路桥专业技能大赛、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两项大赛中双双实现了5连冠。2019年,吴晋卿老师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荣获家具制作项目的银牌,实现了我国在该项目上奖牌零的突破。 七、智慧校园建构新面貌。近年来,学院按照统一标准、数据共享、应用集成的信息化目标,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了教学、学管、实训、科研、财务、后勤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学院先后开展了20余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建设了166间智慧教室、建成了产教融合网络平台、教师集体备课平台、智慧网上办公平台、思政教育云平台等,与省内兄弟院校共建共享了优质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新校区建成后,学院将在5G基础上实现智慧职教管理与服务、智慧公共实训和智慧产教融合于一体的智慧校园系统工程,为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以上是我院近年来在七个方面取得成绩和成效,这些成绩得取得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特别是离不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正确领导和悉心指导。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院师资队伍的结构、教科研能力仍存有短板、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的成绩还不够突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勇气,更加努力地做好各项工作,积极争创国家知名技师学院。 谢谢大家。 [2020-11-14] |
||
[刘玮]谢谢都院长,下面请南京交通技师学院陈院长。[2020-11-14] | ||
[陈院长]南京交通技师学院始建于 1978 年,隶属于南京市交通 运输局,占地面积 800 余亩,现有在校学生 5800 余人,学 院年社会培训 3 万人以上,现为南京市办学规模最大的公办 类交通技工院校。近年来,学院认真贯彻国家、省、市职业 教育方针政策,坚持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行业产业发 展的工作导向,坚持立德树人和培养工匠精神的育人根本, 坚持“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 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内涵发展,在专业建设、 技能大赛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办学水平在全省同类院校中 处于前列,通过江苏省优质特色职业学校、江苏省重点技师 学院评估,先后获得“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文 明校园”等多项荣誉资质。 一、深化教学改革,体现行业特色,人才培养适应交通 行业和区域发展需求 作为交通行业举办的学院,近年来,学院主动适应产业 转型升级和社会服务提质增效的需要,紧贴地方经济发展需 求,紧密对接南京市“4+4+1”主导产业,开设汽车工程、数控机电、信息网络应用、数字物流、交通工程 5 大现代化专业群共 43 个专业,其中,汽车检测、汽车钣金与涂装、 公路工程测量、数控加工、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计算 机与网络应用、市场营销、交通工程测量等 15 个专业为省 级示范、特色、重点专业。学院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 会会议,制定了与本地区技能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群) 建设规划,科学、动态调整各专业设置,不断加强专业内涵 建设,聚焦我市历史经典产业发展,探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 产传承保护机制,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了云锦设计特色班, 并被认定为省级“历史经典产业特色班”。专业建设工作卓 有成效,彰显育人特色和交通行业优势,学院教学改革深度 推进,采用以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情景 教学法、工作过程导向法等先进教学方法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方法体系,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通过开发超星泛 雅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起了融教学、实训、竞赛等多 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实训教学新体系。实践教学环节设计融 入企业职业标准、企业师资力量、企业评价标准,采用多元 评价考核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学院不断建立健全新形势下就 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积极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学生就业率 99.5%,对口率 92%,用人单位满意率 98%。毕业生主要分布 在中国石油化、德国大众公司等世界 500 强企业近 20 家,中 电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央企、国企近 40 家,多类 汽车销售维修、交通工程、互联网+企业近 60 家。许多毕业 生在本行业中已成为技术骨干,为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推进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合作标杆,全面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创业对技能人才的多样化 需求出发,聚焦企业职工、就业重点群体,推进技工院校专 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 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一批校 企发展共同体。基本实现了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发展、课程教 学体现工学结合、校企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 新模式。精准实施以工代训、校企合作、企业新型学徒制等 工作。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标准,真正做到人才培养与 市场接轨,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培育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 才。组建 ASEP 项目冠名班,打造中德双元制示范舍弗勒项 目,建成 AHK 机电一体化培训认证中心。建成汽车检测技师 中捷工作站、计算机网络技师兰德工作站、数控加工技师远 景工作站。高标准建设产学融实训平台,打造通用、林肯校 企联合实训中心等五大产学融实训平台。与比亚迪合作开展 新能源汽车精诚英才培育产教融合项目。与世界 500 强“林 肯汽车”、“通用汽车”、“德国舍弗勒”建立了深度产教融合 关系,与“特斯拉汽车”在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认证 体系等方面共同建设特斯拉专业学院。 三、坚持大赛引领,把竞赛标准和规范引入课程体系, 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 2019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 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 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学院构建“学—训—赛—工”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选 拔与培养融合”、“实训与课堂融合”、“激励与评价融合”的 方式实施“青苗工程”,组建了技能青苗班,对学生进行技 能、心理、体能的综合训练和强化,挑选出一批品学兼优、 技能拔尖的学生,备战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良好的育人机制, 培育了一批优秀的技能人才,在各类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 近年获技能大赛国家级金牌 10 枚、省级金牌 30 余枚,3 名 学生入选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百余名学生在省市级技 能比赛中获奖。被人社部列为 44 和 45 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 技术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 四、贯彻素质教育要求,强化学生管理工作,培育德技双馨高技能人才 今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 家代表座谈会时强调,教育是国之大事、党之大计,要坚持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 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 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 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院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 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构建“学院—政工处、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系部—班主 任—学生会—社团”大德育工作体系,形成了德育工作齐抓 共管的良好局面。学生管理更加扁平化、灵敏化、高效化。 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学生管理服务水平,健全 学生管理工作考核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三 全”育人,切实发挥思想政治课关键课程作用,开齐开足开 好思想政治课,突出学生德育教育、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学院积极探索职 业院校学生发展规律,锻炼学生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塑造 个性,目前开设有传统文化类、文艺体育类、理论学习类、 公益服务类四大类共 40 余个学生社团,每年举办文化艺术 节、师生技能节、阳光体育节三大品牌节日,充分展示了学 院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文化体系,塑造了教师阳光清和的 美丽形象、学生自信活力的向上之气,使学院成为师生身心 愉悦、陶冶情操的大国工匠摇篮。 五、适应现实教学需要,整合重组优质资源,高标准建设实训基地 近年来,在人社、教育部门在大力支持下,学院加大专 项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世 界技能大赛汽车技术集训基地、国家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省 级以上实训基地 14 个。建成中德智能制造校企联合实训中心、物流沙盘实训基地、工程造价实训中心等现代化教学中 心和专业教学实训室 100 余个,硬件配套设施齐全,高标准 保证教学、实训的有序开展。“十三五”期间,学院启动了 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公共培训实训楼建设。2019 年 9 月,占地 7000 余平米,总建筑面积 1.2 万平方米,总投 资 5000 多万元的公共培训实训楼建成正式投入使用。项目集 实训教学、校企合作办学、国家集训基地及社会技能培训等 功能于一体,包括林肯中国校企合作项目汽车商务实训中心、 特斯拉和东风本田校企合作项目中心、世界技能大赛汽车技 术中国集训基地、通用 ASEP 项目中心、比亚迪精诚英才新 能源汽车校企合作项目中心。项目的投入使用进一步完善了 学院专业实训基础设施,深化和拓展了前沿专业建设,提升 了学院公共技能培训能力。 六、强化队伍能力培养,开展系列提升工程,师资队伍的职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学院建设了一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科研 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 410 人,现 拥有省级专业带头人 19 人、省级教学名师 5 人、省级技术 能手 5 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1 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4 个。学院持续开展师资提升“四大工程”(专业带头人工程、 名师工程、青蓝工程、教学新秀工程),通过举办教学竞赛、 校本教研、岗位培训、项目课程研讨等活动,不断提升师资 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储备,着重培养中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引进和培养紧缺专业教师。 七、立足交通行业,积极开展职业提升行动,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作用 学院培训中心与行业、社会院校、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 关系,不断开发各类培训鉴定项目,形成立足交通,面向社 会的多元化的培训鉴定体系。目前年培训量稳定在 3 万人以 上。作为交通行业的教育培训机构,学院在交通运输行业各 类高技能人才培养、行业职工、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等方 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院深入贯彻《江苏省职业技能提升 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 年)》《江苏省企业新型学徒制 工作实施方案》,积极策划和拓展行业、企业职工素质提升 的“技能+上岗资质”教育培训等工作,立足交通,服务交 通发展,为交通行业各部门承办培训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工 作。学院利用校企合作的有效资源,积极研究国家及行业有 关培训考核政策,探索和拓展行业和社会的办学资源,对接 产业和行业管理实际,为企业设计、开发培训项目、合理整 合利用企业和学校的培训设备设施及教学师资等资源。根据 国家政策,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承担政府性职 业技能补贴培训项目工作。面向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开展 低压电工的特种作业操作证书培。开展道路交通领域重点驾 驶员职业化培训试点新型学徒制企业培训工作。 技能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党的 十九大报告提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学院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 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 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加强技工教育研究,努力办好人民 满意的职业教育,为江苏制造业强省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劳 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20-11-14] |
||
[刘玮]谢谢陈院长,下面请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冯院长发言。[2020-11-14] | ||
[冯院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院长冯跃虹。我校是徐工集团独资兴建的、具有工程机械特色的现代化技工院校,是国有企业办学。 徐工作为国家装备制造的标志性品牌,不仅装备产品在全国全球有名有位,在企业办技工院校上也有着28年的探索积累,已累计投资4.3亿元。目前,从学生进校到企业各生产岗位磨砺,再到大赛练兵;从金牌工人到高级技师培训体系构建,再到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等,学校已形成了鲜明的企校一体、产教融合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技工院校就是为制造业强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工人的主渠道、主阵地。江苏是技工教育大省,近年来,省人社厅建机制、搭平台,指导各技工院校在强化内涵建设、体系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创新实践,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强富美高”新江苏注入技能人才新动能。 建校28年来,学校为徐工和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近1.3万人,其中包括:江苏省首席技师49人、高级技师225人、技师2176人、高级工7514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达46%;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1人,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人,集团级技能大师领办人8人。有602人次在行业和国家级技能竞赛中获奖,其中,4人获得国赛冠军,34人获得省赛冠军。在江苏省技能状元赛上,五届收获5个状元。这次我们又夺得焊接加工项目学生组冠军,又收获1个状元。学校先后被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产教融合优秀企业”,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徐工办学是将企业的现代管理理念应用在教育领域,实现学校的管理创新,这是和世界接轨的一种先进职业教育做法。在这方面,徐工是独树一帜、独具特色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形成基于徐工卓越绩效模式融入的高绩效管理特色。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贡献的目标责任考核激励机制,整合责任、用人、激励/约束三类制度体系,依据课堂教学质量、发展性成果等业绩贡献,实施学院教职工内部职称评聘,实现员工收入能高能低、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 二是基于工学融合的课程教学特色。以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为根本、以徐工企业生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全过程评价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目前,学院所有专业的理论、实习时间比为1:3.6,一体化教学专业覆盖率达100%。 三是基于企校融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特色。建立与徐工企业间的师资互聘互任机制,引进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工艺师到校任教,安排教师每年进企业进行不少于2个月的全脱产顶岗实习。目前,学校任课教师中40%为企业技术专家和工艺师。 四是基于徐工DNA融合的综合素质培养特色。在专业课中,设计贴近企业生产的学习任务,反复强化安全、质量、效率等指标,实现学生技能和素养双提升;开设团队合作、游泳、烹饪等徐工特色职业素养课程,实现学生健体益心审美促智。 学校根植徐工土壤,围绕学制教育、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两大功能,融入徐工技能工匠“本质健康”生态圈,做到“五个坚持”,产出高素质技能精兵,满足工业4.0时代智能化、数字化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用工需求: 一是坚持服务徐工产业转型。适应徐工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建成工程机械装调、工业物联网等六大专业群,建设涵盖工程机械制造全工艺流程的四个校企联合实训中心。 二是坚持服务企业生产需要。实施“校企一体 双元模式”培养,联合徐工起重机械等10余家企业,开设人才定制班,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程、场景等六个“双元”,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三是坚持服务职工技能提升。参与徐工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施解决企业生产瓶颈问题的“项目制”培训、推行技师研修制、开展全球海外机手培训等在职工培训高度、深度、长度等方面做足文章。 四是坚持服务企业大赛练兵,搭建企业职工技能比武和岗位练兵平台,每年为徐工及各企业技能大赛提供组织保障和高水平裁判、“金牌”教练指导服务,激发集团职工学习技能、钻研技能的热情。 五是坚持传承徐工企业文化。围绕传承徐工“大器”文化,弘扬徐工工匠精神,并在学校深度践行,促进企业文化与教育服务管理深度融合渗透,用先进文化凝聚人、激励人、塑造人。 未来,我们将勇扛时代赋予技工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在教育实施中,更加注重技能人才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健康阳光的体能心智、精致精准的工艺能力、多元多专的复合能力培养;更加注重技能人才跨领域、跨地域、跨国度的技术切磋交流;更加注重世界一流的实训设备、培训师资、培养模式的引入应用,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服务的可持续性,培养更多具有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精英,真正让新一代金蓝领大军成为未来徐工创新、中国创造和世界强国的中坚力量![2020-11-14] |
||
[刘玮]谢谢冯院长。[2020-11-14] | ||
[刘玮]记者朋友们,刚才,五位院长向我们介绍他们各自的办法特色、办学理念及经验做法,向我们释放了一技之长,能动天下的信心和决心,我们青年学子选择学技能,走技能成长之路也一定大有可为。“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和培育工匠精神为根本,坚持促进就业、服务发展、提高质量,优化全省技工院校和专业布局,提升技工院校办学内涵,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后备产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有力支撑。也请记者朋友、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省技工教育事业,更多地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典型事迹,推广绝招、绝技、绝活,让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加深入人心。[2020-11-14] | ||
[刘玮]今天的记者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2020-11-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