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区级联系点,常州市钟楼区人社局借助改革试点的东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大力度上创新服务、提升业务,通过“快办行动”更加积极主动提升服务能力和行风建设水平。
“基本面”强化“多维度”。坚持职能再整合,将原本分散两地的21个区级层面人社服务窗口整合成8个,并建成“15分钟人社基本公共服务圈”。紧扣部里清单、区级事权,在基本实现社保、就业、劳动关系各条线业务“一窗通办、一网快办、区域联办”的基础上,结合镇、街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推进区级职能大综合、区街业务大整合。坚持材料再精简,分解、归类、整合打包事项材料清单,重复材料只留一份,非必要材料一律取消,“一件事”业务只需按图索骥,通过“一个窗口”或“一个科室”,提交“一套材料”即可办理。坚持体验再优化,引入第三方测评机构,不断模拟和跟踪体验“打包办”和“提速办”流程,做到“流程不规范不放过、体验不舒服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对所涉及服务事项,明确办理条件、办理渠道、办理时限、反馈方式、监督渠道等,在窗口大厅、网上平台等醒目位置公开发布,向社会做出承诺,主动接受监督。
“打包办”提升“集成度”。聚焦内容更完整,着重围绕部、省清单和区级事权,立足“能进则进、能包则包”的原则,重塑形成新的10项“打包办”服务清单,涉及办理环节108个。同时对其他剩余事项进行滚动梳理、优化整合,基本实现人社业务窗口服务全覆盖。聚焦联动更有效,着重打通联动关联环节,对各环节分门别类,合并设立协同环节46个。如:考虑劳动者申请工伤认定时,可能同时投诉单位没有为其办理社保登记,钟楼区人社局合并统一受理申请材料、统一上门调查,统一制作一份笔录,大幅提高办事效率。聚焦场景更友好,探索“前店后厂”模式,推动服务“进一门”,前台一个入口接入,加强后台流转,让政务大厅成为“集散中心”,机关各科室单位成为“处理中心”,对需要街道初审和市局核定的事项,通过联办、代办,做到数据材料多跑路,办事群众少跑路。
“提速办”跑出“加速度”。突出流程再造快速办,逐一排查梳理可提速办理的服务事项,形成16个“提速办”服务事项清单,通过对接服务端口,理顺内部环节,压缩办理时限,其中11个事项实现广义上的即办,即办率达到68%,整体提速70%以上。如:引进全省首台社会保障卡自助照相制卡一体机,将社保卡办理时长由9个工作日缩减为5分钟。突出减项增效简便办,横向打通壁垒,纵向优化职能,不折不扣落实部、省公布的取消证明事项,不断拓展告知承诺制范围。借助江苏政务服务网、常州人社APP等平台,全省83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中,98%以上可实现不见面可办理。突出特殊情形特别办,疫情期间开展返常职工信息在线直报和返常职工线上备案,助力外地员工返常、复工复产。无需企业申请及提供任何材料,直接依靠全市金保系统后台比对,返还失业保险稳岗补贴3000万元、发放以工代训补贴2060万元、减免社保费8.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