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经开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积极探索“融合式”化解劳动争议纠纷机制,创新“三个衔接”,即裁调衔接、裁审衔接、裁援衔接,充分发挥劳动仲裁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改革中的引领、推动、保障作用,为保障企业与职工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裁调衔接,助推化解“区域网格”联调工作模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好企业内部协商优势,经开区仲裁委以镇街劳服所、大中企业工会、产业园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把“小事不出班组、大事不出车间、争议性纠纷不出基层调解组织”,力求达到“消除积怨、化解矛盾、案结事了”。一是以网格化建设推动裁调区域化。建立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劳动争议调解服务网格81个。建立会商会办制度,形成“全区覆盖、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裁调工作体系。二是以制度化运作推动裁调示范化。开拓“二次方”示范企业复制效应,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组织形式、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加以规范,结合企业实际,推行“劳动争议先行调解”、“民主恳谈会”等工作制度,在调解沟通过程中提出整改意见,研究解决方案。三是以一体化联动推动裁调预警化。今年开展劳动法律法规专题培训8场1600人次,提高调解员、企业负责人和职工的法律素质。实行企业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在电气机械、加工制造业等重点企业设立劳动关系信息随报点和信息员制度,实行“双随机”、举报投诉、信访信息、重大信息限时上报。
二、裁审衔接,协作化解“五位一体”集成工作模式
为适应新常态,经开区仲裁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托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采取“嵌入式”多元解纷机制,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最多跑一地”,获得“全天候”“全流程”法律支持。同时,经开区仲裁委在劳动仲裁、劳动监察、工伤认定、劳动关系、农民工维权业务的基础上,协同区人民法院劳动争议巡回法庭、区总工会等三家单位合署办公,实现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工伤鉴定、工会调解、劳动仲裁、诉讼程序等各环节“门对门、点对点、零距离、全方位”无缝对接;实现了打造多元化解、裁审衔接、智能立案、巡回审判、能动司法“五位一体”系统集成工作模式;实现了劳动争议案件一站式服务,确保裁审衔接工作形成“拳头”效应。
三、裁援衔接,突出化解“涉稳预警”集中工作模式
经开区仲裁委、劳动监察、司法局、总工会、人民法院组成“劳动争议联合中心”,协同镇(街)、社区、公安,及时高效处置集体劳动争议案件。一是以“预警预案”为基础,推动集体劳动争议及时化。研究制定《区劳动争议仲裁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遇有突发性集体争议案件,镇(街)、社区、公安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到达现场,一方面做好职工情绪化解工作,另一方面服务督促企业做好妥善解决问题工作,有效控制事态发展。今年截至目前,经开区劳动争议联合中心应急处置集体案件苗头4起,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000余人,追讨农民工工资2000余万元。二是以“绿色通道”为先导,推动集体劳动争议高效化。仲裁委按照“优先立案,优先审结,着力调解,稳定处置”办案原则,开通“绿色通道”,对涉及农民工案件特别是集体性工资支付争议案件,当天予以立案,当场进行调解,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案情简单的劳动争议案件均实行当庭裁决。三是以“网格点阵”为合力,推动集体劳动争议前端化。人社仲裁员、监察员、镇(街)劳服所、社区协理员、调解员、公安联络员合力网格点阵,网格员发挥着“点对点协作、点对面汇报”作用,形成“全区覆盖、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矛盾化解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