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们尽心尽力帮我,我是拿不到这个赔偿金的,太感谢你们啦!”日前,某公司职工张启新拿到了45000元的工伤赔偿金时不禁热泪盈眶,对倾力帮助他的贾汪区人社局工作人员连声说感谢。
“工作中受了伤,能否及时顺利获得赔付是劳动者最关心关注的事。但是长期以来,工伤案件存在着认定难、赔偿难、纠纷调处难、复议诉讼多等问题,亟需突破创新。我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群众关心的热点出发,从职工维权的难点着手,建立‘五办工作机制’,推进‘工伤一件事’改革,按照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的标准,细化办事流程,严格办案程序,惠及全区企业和职工。”贾汪区人社局副局长刘伟说。
简单事项提速办
贾汪区人社局第一时间对工伤认定和鉴定申请材料进行审查核实,对案情简单、材料齐全、事实清楚的工伤案件,缩短办案时限,原则上半个月的受理时限缩短到一周,原则上两个月出认定结论的缩短至一个月,让群众尽快拿到认定结果,获得工伤赔偿。
日前,当说起贾汪区人社局帮助自己拿到工伤赔偿款的事,今年59岁的刘秀玲仍然感慨不已。刘秀玲曾就职于贾汪区某餐饮公司做保洁员,在2020年12月21日下班途中发生非本人负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时隔近一年,餐饮公司也没有解决刘秀玲的工伤诉求。2021年8月,刘秀玲来到贾汪区人社局申报工伤。接案后,该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跟该餐饮公司取得了联系,经过工作人员三次上门耐心沟通,讲法律、讲政策。该餐饮公司同意提前和解。从刘秀玲到该局工伤科申报,到拿到赔偿款,仅仅用了一个月不到时间。
复杂事项协同办
对部分劳动关系主体不明、工伤事实不清楚的疑难案件,建立提前调解机制,引导双方以协商解决的方式,让受伤害职工尽快拿到赔偿,做到案件提前化解。
今年2月24日,张启新将劳动关系仲裁生效文书送达贾汪区人社局工伤科,希望尽快拿到工伤认定文书。但是该局经过调查发现,张启新发生工伤时的公司已经搬迁,新地址无法查询,并且通过法院了解到该公司被冻结资金300万元人民币,该公司很可能会随时关门倒闭。按照正常程序,张启新很可能赢了官司,却拿不到赔偿金。贾汪区人社局工作人员多次现场走访调查,又通过联系该公司注册地人社部门,与公司法人代表取得联系。经过9天7个电话的连续沟通,最终该公司从最初拒绝配合,到愿意进行工伤赔偿。
对于难以调解的复杂案件,贾汪区人社局联合该区劳动监察大队、区仲裁委、区住建局等相关单位部门,实行“一站受理、合理化解”的协同联动调解机制,降低工伤职工的维权成本,同时也降低了行政复议案件的发生率。该局办理的贾人社[2019]42号案件被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2020年全市十大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典型案例。
关联事项合并办
自从2021年10月江苏省人社一体化平台上线后,该局依托“一体化信息平台”,统一受理工伤事项,打通工伤认定、工伤康复、劳动能力鉴定申请等环节,根据每环节的结论无缝对接下一环节,申报材料、法律文书和结论等信息通过平台实现实时交换或送达,初步实现“工伤一件事”全流程一体化服务。
接续事项联网办
康复贵、垫付多、报销时间长、市区康复医院距离远等问题一直是阻碍贾汪区工伤职工康复治疗的重要因素。经过该局多方协调,把贾汪区人民医院定为工伤康复定点联网医院,这样一来,全区参保职工阶段治疗结束后,经区人民医院专家会诊,出具康复确认通知书,伤者即可实现就地康复、报销。有效化解了用人单位和职工提前垫付的压力,伤者也能够尽快进行系统、规范、科学的康复治疗。
工伤预防务实办
工伤预防对事先防范职业伤亡事故以及职业病的发生、降低事故及职业病的隐患有重要意义,也是有效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减少经济损失,促进企业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手段。工伤预防工作关键在于一个“实”字,踏实宣传、务求实效,在每年的工伤预防活动中,该局深入辖区内工伤案件量较高的部分企业,到一线生产车间,向在岗职工普及工伤预防知识,增强用人单位和职工安全防范意识,为从源头减少工伤事故发生,努力化解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工伤风险。坚持每年组织开展“贾汪区企业工伤预防专项宣传”活动,全市“徐工杯”工伤知识竞赛中,金彭集团代表队获得第一名,该局获得“优秀组织奖”。
为方便办事群众,贾汪区人社局多次向上级部门申请,自2018年起,将工伤认定业务下放到区级层面。几年来,该局受理工伤案件1936件,其中认定工伤1814件,终止56件,无行政复议和诉讼败诉案件,得到群众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今后,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持续落实‘工伤一件事’改革,依托数据赋能,深化业务流程再造,倾力保障民生,切实维护全区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刘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