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市县动态
苏州:“扩、引、提、兜、扶”综合施策,答好青年就业“必答题”
发布日期: 2023-06-12 来源: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字体:[        ] 字体:[        ] 点击量:
点击查看原文件:

 近年来,苏州市人社部门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工作,集中优势、整合资源、精准施策,千方百计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一、瞄准一个“扩”字,强化惠民政策落实

聚焦青年求职创业需求,梳理汇总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指南》,囊括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创业培训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政策,护航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灵活就业有补贴,助力青年“安心”就业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支持高校毕业生及其他青年劳动者多渠道灵活就业,按规定落实好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同时着眼于强化政策宣传、优化办理流程、推进数字化应用等方面,确保符合条件人员及时、便捷享受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待遇,提高广大青年群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企业吸纳有激励,助力企业“定心”用工

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中小微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为充分发挥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坚持吸纳就业导向,苏州人社部门积极落实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和小微企业吸纳苏州籍高校毕业生一次性补贴,充分调动民营企业招收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促进青年充分高质就业。

近年来,苏州人社部门通过“人社政策计算器”强力算法匹配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并对未领取补贴的企业开展短信、电话、走访调研等多元化主动服务,提醒企业及时申报相关政策,助力政策扶持“应享尽享”。

自主创业有扶持,助力青年“放心”创业

苏州人社部门完善覆盖大学生创业全周期的政策支撑体系,将创业扶持政策享受对象扩大到在校生、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取得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同时加强政策宣传,营造关心、支持青年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持续推进“富民创业担保贷款+助业贷”模式,通过智慧化、信息化手段精简贷款申报流程。持续做好项目类政策对优秀创业者的专项扶持,开展“资金扶持、动态跟踪、持续陪伴”全链式多维度帮扶工作,促进优秀创业项目稳健持久发展。

推动构建人才高地,抢抓时机引留并举

开展春季校园苏州日“就在苏州·留在苏州”校园引才专项活动。同步开展校企合作洽谈、苏州创新创业环境推介等特色活动,做好高校青年人才“引、留”工作。春季学期开学以来,累计组织全市4898家次用人单位,走进116所高校开展230场次校园专场招聘会,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9.8万个,吸引17.4万人次进场招聘,收到简历9.2万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2.6万人次。

锚定目标量身打造,构筑青年菁英“优生态”

聚焦中高级青年人才服务,推出“菁英汇”系列活动,从需求侧、供给侧、服务侧协同发力,助力青年人才高质量就业。抓好“需求侧”赋能“招才”,有效排摸龙头企业及国有企事业单位需求,筹集890个优质岗位,推动求职人才与招聘单位供需匹配。抓好“供给侧”赋能“引才”,抢抓高校毕业生离校毕业关键期,结合事业单位面试节点,加强对入围考生的信息推送,提高“菁英汇”引才精准性,成功吸引青年人才500余人,收到简历844份,达成就业意向169人。

延展范围长效运作,构筑人才服务“强载体”

紧扣“倾心打造一个驿站,服务辐射一城高校”的立足点,首选南京市、大连市和哈尔滨市三个城市,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连民族大学、黑龙江大学三所大学为据点,设立“苏州人才驿站”,搭建与国内高校常态化联系的平台,为校园招聘、就业指导、人才测评、青年就业见习、“人才落户直通车”、研究生社会实践、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实体的依托和载体的保障,并将就业指导和引才服务辐射延伸至整个城市的高校毕业生。

聚力优化人才服务,解码人才夜市“新势能”

组织开展“就在苏州·留在苏州”人才夜市招聘专项活动。“就在苏州·留在苏州”人才夜市系列活动采取市县区联动、政校企协同、相关职能部门赋能的模式,整合本地特有的苏州元素、文化特色,将夜聘、夜show、夜游、夜食、夜购、夜娱结合起来,丰富延展人才夜市招聘内涵。

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开展就业见习“激活力”

通过加大高质量见习岗位募集力度、强化政策支持提高见习补贴标准、加强宣传力度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让更多有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及时参加就业见习、及早接受就业训练、尽快实现稳定就业。从2022年7月起,对见习基地的就业见习补贴从原来的每人每月城镇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的70%提高到80%,符合留岗条件的,每留用1人给予见习基地3000元的奖励补贴,为省内最高。

全程陪伴定制服务,推送就业指导“暖心包”

开展“大学生开学第一课”暨“走进苏州”系列主题活动,针对“入学季”“求学季”“环毕业季”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分类分级、融合开展全程式青年人才招引和精细化就业指导服务。常态化走进校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宣讲和公益性就业指导讲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增强信心,从而给自己制定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把握一个“兜”字,扎实开展就业服务

苏州市人社部门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6-24周岁失业青年列入重点群体,通过服务平台赋能、供需对接推动、专项行动兜底等方式,全力推动岗位推荐、职业指导、见习培训、困难兜底、权益维护等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助力青年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推进专项活动,援助落地见效

扎实开展就业援助“暖心活动”、重点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创响江苏”春风行动等,积极推动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工作落实。通过组织人社专员深入社区(村)开展走访摸排、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等方式,精准锁定包括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青年军人、青年农民工、青年失业人员、残疾青年等服务对象,全面摸清人员底数、就业意向、技能水平、服务需求,分级分类施策,有针对性提供职业指导、技能提升培训、岗位推荐、政策宣传等就业援助服务,确保“零就业家庭”清零,保证公共服务落地落实,着力提升就业帮扶针对性、有效性。

为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苏州高新区人社部门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就业 助力产业人才高效集聚”四大行动,计划通过组建“职业规划讲师团”,搭建毕业生职业发展交流平台;整合“就在苏州 乐享高新”等引才平台,拓宽高校毕业生获取岗位信息渠道;组织“高新匠领”技能大赛,优化升级创业指导服务,开展多层次创业培训;制定全职业生涯周期奖励政策,持续开展“和谐企业”建设等12条具体举措,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产业人才集聚两者相互促进、双向互动循环。

畅通求职渠道,促进供需匹配

立足区域实际、整合招聘信息,依托线下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线上招聘平台等渠道,同时不定期举办直播带岗等活动,为广大青年搭建不间断的立体招聘平台。线下人力资源市场和零工市场集成就业招聘、职业指导、政策咨询、创业指导、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一条龙”免费公共就业服务,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提供个性化、定制化、专业化服务。

加强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效能

按照以人为本、重心下沉、服务前移的服务理念,持续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标准化、精准化、数字化建设,将就业服务工作触角延伸到青年身边。依托“市-县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管理机构,为青年群体提供更高质量的就业服务。同时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培训,提升服务水平,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拓展服务渠道,提高服务供给能力,为青年群体提供高品质、高效能的公共就业服务。

三、坚持一个“扶”字,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苏州市人社部门着眼“产城人”融合发展理念,聚焦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建设,不断加强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创业培训、创业政策、创业载体、创业服务、创业宣传”五位一体工作格局,努力为创业者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

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助力青年“善创业”

围绕“创业促就业”的工作目标,持续深入推进高校创业培训工作。持续完善创业培训分类分级体系,以大学生群体不同培训需求为出发点,在高校中有针对性地开展通识类创业实训、专项类创业实训和提升类创业实训。夯实推进“互联网+创业培训”工作,积极开发线上创业培训平台和各类创业类视频,开放特色创业培训线上课程,录制“苏创微课堂”,供大学生群体免费观看。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后续支持服务,切实解决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022年至今,累计为有创业意愿和创业培训需求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11634人次。

打造创业服务品牌,帮助大学生“会创业”

积极组织“沪苏同城 创业大课堂”、创业导师“四进问诊”、创业宣传月等活动的同时,推进大学生创业创新“薪火计划”,以在苏高校在校生及毕业5年内高校毕业生为主要群体开展系列活动,实施“一元多点”大学生创业园提升行动,以苏州市大学生公共创业实训基地为元点,联合市级以上创业孵化基地构建矩阵联盟,最终推动实现创业载体全贯通、重点对象全覆盖、服务供给全周期,使广大青年创业者真正获得“背个背包来创业”的高品质服务。

营造创业良好氛围,促进大学生“创成业”

持续打造“燃情创业”赛事品牌,用心用情举办“中国·苏州”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树立苏州青年创业者标杆。持续组织举办苏州市“青年创业标兵”评选活动,选拔行业符合苏州发展方向、人物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青年创业标兵,选树典型。同时不断拓宽赛事宣传形式、优化宣传内容,充分利用数字媒体优势,强化短视频、直播等新型宣传形式的使用,提升赛事影响力和关注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火热氛围。持续开展参赛项目特别是获奖项目的跟踪服务,主动精准匹配扶持政策,推送包括载体入驻、融资对接、活动参与等信息,将赛事组织与创业服务结合,以赛为媒,帮助项目“落地有场地、资金有扶持”,提升优秀项目团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