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亮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高技能人才是支撑江苏制造、江苏创造的重要力量,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完善政策制度,实施重点项目,创新工作举措,在培育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激发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提升高技能人才能力素质。截至2022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数1450万人,高技能人才475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到975名。共有15人荣获“中华技能大奖”,379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82名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一是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将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作为技能人才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在《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中设立职业教育与培训专章,在省政府层面先后出台《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实施意见》《江苏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等系列文件,在全国率先制定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实施办法,修订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管理办法,落实高技能人才各项福利待遇制度,形成了相互衔接配套、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体系。
二是人才供给量质齐升。着眼我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强化技术工人和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期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436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积极创新企业职工培训模式,针对企业骨干技能人才,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年培训新型学徒3万人以上。将高技能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范围,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紧缺职业(工种)培训,每年分批发布100个左右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开展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多措并举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每年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60万。
三是改革攻坚精准发力。注重发挥改革的制度性红利,着力激发人才队伍整体活力。创设“G42+”重点民营企业人才综合改革试验区,遴选12家民营企业赋予高技能人才政策集成支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服务数字经济强省战略的指导意见》,深度联合华为、京东、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大力培养数字技能人才,赋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省市区三级共建江苏(武进)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统筹开展技能成果展示、技能标准研发、技能人才培训、技能人才评价、技能人才服务等活动。推行“新八级工”制度,遴选3批骨干企业一线岗位试点,评聘128名特级技师。建立高技能人才评价绿色通道,94名高技能人才获得高级职称,262名世界技能大奖、江苏技能大奖等获得者直接授予高级职称。率先开展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试点,累计1.5万名高技能人才取得职称证书。指导常州技师学院会同盐城技师学院、省交通技师学院探索举办全国首个全日制高级技师班。
四是激励保障多措并举。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以省政府名义创设江苏技能大奖,评选表彰41名江苏大工匠、419名江苏工匠。广泛开展“江苏工匠”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形成省市联动、行业互动、共同行动的大竞赛格局,每年开展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近500项,参赛练兵超过500万人次,我省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上斩获2金3银2铜,首夺阿尔伯特最高大奖(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空白),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勇夺12金10银5铜,金牌数、奖牌数和总成绩均位居全国第二。成功举办6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选拔62名江苏技能状元。强化高技能人才载体建设,创建43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5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10个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21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0个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30个大师示范工作室和10个传承示范基地。将高技能领军人才纳入党委联系专家范围,定期开展高技能领军人才走访慰问和优秀技术工人休疗养活动。建成基于江苏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的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服务和信用管理等2个信息化系统以及“云眸工程”监管系统,加快实现技能人才培训评价共认、服务保障共享、资源信息共通。
当前,我省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数实融合第一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需要引进培育顶天立地的高层次人才,也需要大力培养铺天盖地的技能人才、乡土人才。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加快新时代人才强省、制造强省、教育强省建设,以服务产业企业、促进就业创业为导向,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高质量推进“江苏工匠”培育工程,不断加大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育力度,持续推进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创新实施乡村工匠培育计划,加快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强有力的技能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不断加大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育力度。一是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围绕服务国家、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突出高精尖缺高技能人才培养,依托现有资源每年建设省级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10个左右,开展制造业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40万人次。二是强化载体建设。建设并依托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企业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梯度培育机制,有针对性地引导企业自建、联建各类实体化培养载体,集成发挥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训辐射效应。三是深化产教融合。鼓励企业和技工院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技工院校或产业学院,开设冠名班、订单班等。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采用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深化工学一体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多渠道培养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
二、持续推进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围绕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完善数字技能人才培育机制,建设数字技能资源供给体系,打造数字技能重点攻关平台,提高全民数字素养。一是抓好数字技能人才学制培养。培育一批数字技能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突出的省级高水平技工院校。支持职业(技工)院校与龙头企业共建数字技能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数字技能课程、教学资源,联合开设“订单班”“冠名班”,共同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培训。二是抓好数字技能人才职业培训。支持企业广泛开展数字技能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支持职业培训机构推行“数字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全链条模式。组织开展线上职业技能培训,遴选推荐一批优质线上平台,每年开展线上培训10万人次以上。三是抓好数字技能人才评价贯通。每年至少开发10个数字技能类评价标准(规范)或题库。指导行业组织、用人单位、技工院校面向社会广泛开展数字技能人才评价。探索推进数字产业领域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称有效衔接。四是抓好数字技能人才竞赛选拔。支持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协会)、龙头企业、职业(技工)院校等组织开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类数字职业技能大赛。支持数字产业相对集中的城市围绕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举办数字职业技能大赛。五是抓好数字技能人才服务保障。依托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一体化信息平台,定期发布数字技能类职业(工种)就业、职业培训和岗位需求信息,优化数字技能公共服务。试点建设数字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
三、创新实施乡村工匠培育计划。一是构建多元乡村工匠培育机制。鼓励支持乡村工匠设立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开展师徒传承,传授传统技艺。统筹各类资源,面向乡村工匠开展技艺提升、主体创办、品牌打造、电商营销等能力提升培训。指导各类院校加强传统工艺特色专业建设,开发精品课程,开展教育培训,培养传统工艺专业人才。鼓励支持聘请乡村工匠名师、大师进学校、进课堂,构建传统工艺传承教育体系。二是完善乡村工匠评价体系。会同相关部门制订适合本地发展的与乡村工匠相关职业(工种)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建立健全具有地域特点的乡村工匠技能分类分级评价体系。建立以实操能力为导向,实用技能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结合业绩贡献、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方式。三是打造乡村工匠品牌。鼓励文化和旅游企业、相关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等与乡村工匠合作,传承发展、守正创新,出精品、树品牌。鼓励各地通过开展技能比赛、产品展览展示等活动,加大乡村工匠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品牌公信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定期推出乡村工匠知名品牌,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价值。
感谢您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恳请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3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