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泽锋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特色产业人才培养用好乡土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加强农村特色乡土资源开发和农村特色产业人才培养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多措并举,持续开发特色乡土资源,提升乡村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培养高素质乡村人才
一是引导高校毕业生服务乡村。会同省委组织部等部门实施“定制村干”培育工程,开展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基层就业项目。落实返乡创业大学生各项优惠政策,指导高校在学历提升、继续教育等方面给予返乡创业大学生大力支持,鼓励高校与返乡创业大学生开展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合作。
二是支持乡村创新创业。以广大普通农户为基础对象,突出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2023年累计培育15.78万人。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2023年培育580名带头人。大力推动农村创新创业,鼓励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各类人员积极投身农村创新创业,全省返乡入乡创业人员51万人,37人先后获全国农村双创优秀带头人推介,数量全国最多。
三是常态化开展乡村人才培育。依托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社区教育机构,面向进城务工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妇女等群体,开展种养殖技术、计算机基础知识、直播电商、家政服务等培训,年培训量超百万人次。积极建设数字化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推动发展线上终身教育,依托“江苏学习在线”平台开展种植养殖技能、农村干部管理能力和农村妇女“网上行”等线上专题培训,每年培训5万余人次。实施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每年支持5万余名农民工参加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四是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组织选拔省级乡土人才“三带”人才,由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等部门联合颁发证书,累计遴选产生“三带”名人443名、“三带”能手1046名、“三带”新秀3024名。开展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示范工作室、传承示范基地遴选建设工作,对省级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和传承示范基地分别给予10万元和100万元资助,累计建成省级乡土人才培育载体580个,带动全省各地建设各类乡土人才载体近万个。制定《江苏省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有序开展初、中、高级乡土人才职称评价工作,已有1266名乡土人才获得了正高级、高级职称,初、中级职称近万人,有效畅通了乡土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提升了乡土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度。
二、保护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会同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印发《江苏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意见》,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10个农业文化遗产先后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32个。积极挖掘乡村资源,拓展农业功能,加快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累计培育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86个,2023年全省休闲农业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0%。
三、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小特产形成大产业,加快建设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等4条全产业链价值超千亿的省重点链,以水稻、生猪、河蟹、食用菌等13个省级细分产业链为骨干,因地制宜培育建设一批基础好、潜力大、成长性强的市域、县域农业全产业链。目前,全省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204个,其中超百亿元7个;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4个、农业产业强镇项目71个;10个品牌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数量位居全国第二,12个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四、促进现代农业产教融合
指导相关职业院校成立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园林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国现代农机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农业类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有机融合,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加强高校涉农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持续推进8个涉农类省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并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2023年,涉农类省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共举办水稻、小麦和油菜等相关品种技术现场观摩、培训会36次,开展与实体经济对话对接活动21场,有效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鼓励29个涉农类高校重点实验室主动对接企业需求,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加大特色乡土资源开发力度,不断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一是统筹推进“新农人”培育。创新农职院校培养拔尖创新型农业农村一线人才机制,办好“新农人”学院,针对不同发展阶段“新农人”不同需求,开展差异化、针对性培育培养。利用社区教育网络优势和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做好农业类技能培训工作。支持涉农类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推动开展涉农类教育培训,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深入实施“头雁”项目。围绕优质粮油、绿色果蔬、规模畜禽、特色水产、休闲农业五个方向,对“头雁”领头人进行系统性培养和综合性支持,打造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
三是大力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强化载体孵化、导师引路和创业服务,发挥创业创新带头人示范作用,持续壮大创业创新队伍。大力开展“定制村干”、乡村定向师范生、农村医学生订单定向培养和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等工作,针对性地输出农业类定制化人才。
四是进一步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会同省委组织部等部门开展第三批省级乡土人才“三带”人才选拔,新遴选“三带”名人250名左右,能手500名左右、新秀1500名左右。开展2024年度省级乡土人才载体平台遴选建设工作,新建省级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10家左右,大师示范工作室30个左右。修订完善《江苏省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推动全省继续有序开展乡土人才职称评价工作。探索建立乡土人才数据库,全面分析展示乡土人才总量、年龄结构、学历层次、技能等级、变动趋势等情况。
五是加强乡土文化和技艺交流。开展研修培训,搭建交流平台,提高技艺水平,弘扬优秀传统,培养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鼓励涉农类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推动开展涉农类教育培训。支持技工院校开设历史经典产业特色班,引进土专家、田秀才进校园开设特色课堂,学制化培养高素质青年乡土技艺技能人才。发挥博览会、展会等平台作用,引导鼓励优秀乡村人才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到国际舞台展示作品、学习经验,展示中华文化传统魅力。发挥省海外人才交流协会、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加强乡村人才国际交流,拓宽国际视野,积极引进国际文化元素融入乡土产品创意,打造更多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乡土品牌。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4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