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江苏省社会保险学会年度重点课题《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如何“接力”应对长寿风险——以江苏为例》开题会议在南京成功召开。会议由省社保学会牵头组织,省人社厅、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中再寿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中国人寿、江苏银行、省保险行业协会等机构联合参与。省人社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省社保学会会长梅仕城出席会议并讲话,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高校学者等20余位代表参会,共商养老金融创新路径。
会上,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长寿风险实验室秘书长刘喆代表课题组作课题工作方案汇报。她指出,在人口老龄化快速演进的背景下,构建全生命周期、多支柱协同的养老保障体系,已成为江苏实现“富而有安”的关键。课题将以“即期年金”产品为载体,探索在江苏建立全国首个“二三支柱衔接试验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旨在构建三支柱体系下“政策协同+金融供给+群体覆盖”三重支撑模型,打造全国多支柱接续机制改革的“江苏样板”。江苏在数字化和金融科技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将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养老保障体系,提升制度运行效率、优化用户体验、强化风险管控,为课题创新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截至2024年末,江苏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8.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全省个人养老金开户数突破1800万,但“开户热、缴费冷”现象凸显,现有产品难以满足终身保障需求,长寿风险对冲机制缺位制约市场活力。“让老百姓的养老钱‘活到老、领到老’,是应对‘未富先老’难题的关键。”梅仕城会长在总结讲话中强调。他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保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老龄工作向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本次课题研究,正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江苏养老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他强调,关于课题研究,一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边界,厘清各自在制度设计和市场运行中的角色,二要统筹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确保研究成果既解决现实痛点,又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希望课题组在后续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践创新、强化协同配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为推动我国养老保障事业发展贡献江苏智慧。
会议广泛凝聚了共识,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核心原则与重点方向。与会各方代表一致表示,将积极主动作为,密切协作配合,确保课题研究取得扎实成效,为推动建立更加韧性、可持续、覆盖全民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贡献智慧和方案,为全国应对长寿风险提供可借鉴的“江苏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