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工商联: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发挥民企就业蓄水池作用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民营经济是促进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坚决贯彻国家和省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决策部署,制定实施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若干措施,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末,全省民营企业用工登记总量达1658.87万人,同比增加30.59万人、增长1.88%,占我省企业吸纳劳动力总量的79.3%,民营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承压前行、稳中向好,基本盘地位凸显,为顺利完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坚持就业稳企。深挖民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就业潜力,会同省教育厅、工商联等部门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服务月、金秋招聘月、百城千校万企等活动,为民营企业和劳动者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有针对性组织高校开展访企拓岗活动,2024年共计走访用人单位3.83万家次,其中民营企业2.36万家次,占比超6成。优化“就在江苏”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和“苏心聘”微信支付宝小程序,密集开展大型公益供需洽谈会和小型化、专业化招聘会等各类招聘活动,累计发布岗位1034万个。累计设立见习单位1.05万家,90%以上为民营企业。2024年全年减征失业保险费170亿元;发放稳岗补贴43.9亿元,惠及企业92.6万户,1260万名职工;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1.5亿元,惠及企业3.8万户,10.2万名职工;累计发放各类社保补贴46.08亿元,惠及82.33万人;向4万户民营企业定向投放“苏岗贷”低息信用贷款1526亿元,支持其稳岗扩岗。
二、坚持社保惠企。贯彻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统一全省参保缴费和待遇计发等政策。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2454万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中灵活就业人员413万人。实施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促进工伤预防、职业康复和分担用人单位工伤风险,截止2024年底,全省工伤保险参保2439.36万人;职业伤害保障累计参保234.24万人,支出待遇5.32亿元。将社保登记合并到企业登记环节,实行“一表申请”,同步办理。根据企业注销信息,核验其分别有无欠缴社保费、名下有无参保人员、欠费企业是否被裁定破产等情况,分类办理社保注销登记。
三、坚持人才强企。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开发新职业新工种,开展技能评价,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职工培训稳岗率达93.4%。优秀民企专技人才可直接申报中级职称,向重点民企下放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将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家和人才纳入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高级职称考核认定范围,民企人才占40%以上。全国首创打造“G42+”沪蓉高速公路沿线重点民企人才人事综合改革试验区,支持民营企业设立博士后载体,累计为民营企业招引博士后5400余人。持续举办中国江苏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对省双创人才给予资助,提供支持服务。重点民企人才计划项目单列,优先支持。推荐民企人才参评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享受政府津贴。2024年全省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37家、累计达1.4万家,新创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11家,占全国总数的23.5%。一批优质企业群体的壮大和蓬勃兴起,有力支撑了产业链供应链整体跃升,同时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有效增强了企业就业吸纳能力。
四、坚持法治护企。深化落实《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集成就业政策90条,其中有14条涉及民营企业。推动《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立法,促进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做大做强。发布新版《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评价规范》,完善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第三方评估、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机制。对实施依法监管与包容监管相结合,民企劳动保障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建立企业诚信“红黑名单”机制,定期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涉及民营企业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按期结案率都在98%以上。
五、坚持服务便企。应用省人社一体化平台便利涉企服务、衔接公共服务。建成就业运行监测分析系统,以就业实名制数据为支撑,全面展示真实就业状态。联合省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共建共享就业大数据交汇终端,实名入库172万用人单位和2901万名劳动者信息,并以此为支撑,健全就业失业统计监测制度,优化监测样本,加强用工变化跟踪;开展就业参保数据比对,实现就业登记、用工备案、退工登记备案、社会保险登记和停保申报经办业务联动管理。做好涉企政策信息发布、解读和活动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民营企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吸纳就业的源头活水。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推进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政策组合拳,更好激发民营企业活力,稳定就业存量、扩大就业增量,持续抓好各项具体措施贯彻实施,推动实现民营企业带动就业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一是集成政策支持,推动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聚焦“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落实先进制造业促就业、专精特新企业就业创业等专项方案,深化先进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和数字技能提升行动。拟将重大项目吸纳就业情况纳入省就业运行监测分析系统,提前做好用工预测和员工招聘、培训等工作。全省每年面向民营企业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0万人次以上。深入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每年开展制造业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数字职业类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以上。支持民营企业高技能人才申报职称评审,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全省每年为民营企业招引博士2000人以上,推动民营企业高技能人才与专技人才双向贯通4000人次以上。二是落实重点任务,支撑民营企业创造就业岗位。全面贯彻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聚焦多元化政企沟通联系,定期开展实地调研走访、问卷调查、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打造常态化沟通交流和涉企线索投诉平台,建立民营企业诉求闭环管理机制。会同省有关部门和单位,为广大经营主体分类“画像”,精准匹配推送惠企政策,分级分类做好服务,努力形成民营经济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发展态势。持续开展“苏岗贷”等融资业务,支持稳岗效果好的民营经济主体和重大项目稳岗扩岗。提供更优创业服务,落实城乡创业扶持引导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全省每年支持城乡劳动者创业15万人以上,落实富民创业担保贷款100亿元以上,多措并举提高创业企业孵化率、成功率。三是坚持内稳外引,促进毕业生到我省民营企业就业。联合开展民营企业服务月、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百日千万网络招聘、访企问需、用工情况调查、就业岗位调查等系列主题活动。将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纳入设区市高质量考核指标。聚焦提高省内高校毕业生留苏就业率,构建覆盖校园内外、贯穿就业全程的帮扶机制;聚焦更大力度引进省外高校毕业生来苏就业,继续办好人才“四对接”等品牌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和招聘力度,落实生活补助、租房补贴、购房优惠等政策,让更多省内民营企业急需紧缺的名校优生来苏就业。四是突出便捷高效,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贯彻实施《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促进人力资源市场规范运行,推动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设区市全覆盖,培育一批作用发挥好、示范效应强的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优化线上服务手段,完善线下服务体系。优化“就在江苏”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和“苏心聘”小程序,打造“就在江苏”直播带岗服务品牌,密集开展现场招聘、网络招聘、直播招聘等活动,促进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用工和劳动者求职信息对接、供需匹配。全省每年举办民企招聘会2000场次以上,发布民营企业岗位信息500万个以上。推进人社快办行动,进一步打破户籍、身份、档案、所有制制约,做好人事管理、档案管理、社会保障工作衔接,促进各类人才资源向民营企业合理流动、有效配置。强化公共服务有序衔接,支持各地将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人才按规定纳入积分落户、购(租)房、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政策优享范围。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5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