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江苏省委会:
您提出的关于培育就业扩容提质新动能 拓展数字经济就业新空间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今年来,我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产业创新为抓手,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打开了就业新空间。我们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经济发展所需,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加强科技人才引培。“十四五”以来,我们实施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遴选2697名卓越博士后,累计建设各类博士后载体758个,其中国家级流动站39个、流动站216个,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03家,实现全省所有县(市、区)全覆盖,80%以上集聚在我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在省委人才办指导下做好第七届“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的申报评选工作,指导在我厅归口的省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设区市人社局开展做好申报有关工作,优先支持电子信息等领域核心技术人才,助推我省优化完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常态化推动健全完善“四对接”活动体系取得成效,抓住“香港、澳门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机遇期,牵头组织拜访港澳高校开展专项引才活动,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宣传介绍江苏,招引优秀人才。
二是优化培训服务供给。强化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供给,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卓越产业链、优势产业链,聚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求,组织开展重点领域培训,分类实施青年群体专项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创业培训进校园专项活动、先进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数字技能提升行动等,开发建设江苏工匠课堂,目前,江苏工匠课堂入驻平台资源方165家,累计上线补贴类、非补贴类及公益类培训课程3288门,共计8万余学时,已开展线上培训9万余人次。
三是加强培训质量管理。创新以就业技能培训上岗率、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稳岗率和创业培训合格率为主体的质量评估体系,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机构信用管理平台,开发“云眸工程”监管系统,接入培训和评价机构738家,“十四五”以来,我省累计开展各类政府补贴性培训986万人次,就业培训上岗率、职工培训稳岗率、创业培训合格率分别达到27.2%、94.9%、94.7%,有效促进了各类劳动者稳岗、就业创业。
随着我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智改数转网联”加快应用普及,给稳定和扩大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编辑、翻译、客服、营运等服务领域岗位也面临被大规模替代的风险,我们将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提质扩容相协调,在新形势下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加大优质岗位开发筹集力度。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促进就业计划,大力开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就业岗位;聚焦培育消费新热点,大力开发绿色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就业岗位;聚焦民生服务保障,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工程,大力开发养老护理、托育服务、物业服务等领域就业岗位;聚焦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开展重大工程带动就业评估,大力开发交通运输、城市更新、水利工程等领域就业岗位;聚焦中小微企业,实施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扬帆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生活补贴等支持。与此同时,持续优化升级“就在江苏”“苏心聘”平台,集中发布高质量就业岗位,完善智能化搜索功能,着力打造上下联动、多方合作的“1+13+N”直播带岗服务矩阵,促进供需精准匹配。
二、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一是坚持“社会需要在哪里,培养人才就在哪里”。围绕智改数转网联,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完善数字技能人才培育机制,建设数字技能资源供给体系,打造数字技能重点攻关平台。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突出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和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培养。围绕“一老一小”等民生需求,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加强育婴、养老、护理、康复等领域技能人才培养。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引导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返乡下乡就业创业,通过分类培育劳务品牌、加强家政服务职业化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养乡村能工巧匠、特色乡土人才和新农人。二是坚持“技能需求在哪里,技工院校就在哪里”。支持县(市)建设高水平技工学校、设区市建设省重点技师学院,探索创建高级技师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打造一批技工教育联盟(技联体),举办第二届江苏青年技能周活动,引导“链主”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实习实训、教师培养。推动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贯通发展,支持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与技师学院开展“学历+技能”合作培养。依托我省中西部劳务协作基地,采取“招工+招生”模式,引导中西部的优质生源到江苏上学就业。推动社会培训扩围提质,年培训规模达40万人次以上。优化技工院校管理模式,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三是坚持“工作堵点在哪里,改革破题就在哪里”。针对结构性就业矛盾问题,完善就业意愿识别和技能短板诊断机制,加强全省职业技能培训师资库建设,推进优质培训资源共建共享,构建“就业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全链条模式。针对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不畅的问题,加快推进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研究制定新兴职业、新兴领域贯通办法,扩大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范围,打造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集群。针对拔尖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大力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建立健全卓越技师制度。
三、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像抓营商环境一样抓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障,加快制定加强和改进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障的政策措施,让更多的人愿意留;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可试点“家庭团聚式”用工政策,加快破解“家庭迁移”壁垒;积极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增强我省对各类劳动者的吸引力。进一步规范平台企业用工,推动建立与新就业群体劳动强度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推动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范围,探索建立以平台可监测收入为基础的社会保险政策,提高社保政策的包容性和弹性。聚焦特殊群体助保,探索实施“贴息续保”惠民政策,助力更多“断保”无缴费能力困难人员“续保”。
衷心感谢您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欢迎您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5年6月25日